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1章 陛下你可不能學楊廣,人在南宋,我與蒙古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誰,但皇帝說的話,肯定有道理,這以後大宋可就看不到有什麼糧倉被燒和被盜的事,沒人敢再試了。

當然,這次全勇在外面呆了大半年,也查出很多問題。

比如損耗,還有以舊代新。

像明朝時,各地官糧運到京師的都是名正言順的損耗,“因人為和黴變,運輸自用等都算”,故當時地方官員持蓋有印章的空白帳本到京師再據實數填寫帳目,老朱認為先印而後書是欺君罔上,這就是明朝有名的空印案,老朱一怒之下,前後殺了上萬官員,幾乎把明初的官員殺空了。

但這麼殺也是沒用,明朝後期運糧,還沒出京師就少了一大半,路上損耗更是打底以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計。

所以說這歷代皇朝大小官員幹這種事很得心應手的。

現在大宋朝運糧當然也有損耗。

朝廷有時撥糧,假設從臨安拔到溫州,運糧二十萬石,以三十條船計,每船按大小分派船員腳力。

通常每人每天是一百文錢,加兩斤糧。

然後路程有順風逆風,臨安到溫州最慢以十五天計。

這個損耗原本是固定的。

你有一百個船員,每天消耗多少糧,都是固定的。

而且每次出發前,朝廷會給每條船給予部份肉菜,都是固定的消耗。

但就這樣,有地方弄出了黴變,意外落水等各種事故。

然後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必須是最慢的天數。

比如臨安到溫州實際可能開了五天就到了,他非得按最慢的開到十五天。

於是在元貞元年十二月,朝廷又出新政,進行了改制。

假設從臨安到溫州,以後運糧二十萬石,離岸是二十萬,到岸也是二十萬石,一石都不能少,黴變,落水,都是運輸人員的問題,運輸承包給民間商人。

朝廷運上船前,承包商人也在現場查驗,做好防水和防黴工作,除非翻船,肯定不會落水。

承包商有把握就接,沒把握就不接。

朝廷每萬石按路程,給三百貫到七百貫不同的工錢。

此時按糧價,七百貫也就五百多石,相當於損耗百分之五最高。

即朝廷給商人錢,商人幫忙運,運不好是賠錢的。

但運的好,可以賺錢。

宋朝最大的運糧船可以裝萬石,是北宋神宗時期出來的第一艘‘萬石船’,之後到南宋和元朝,基本最高是八千九千石,低的是一兩千石。

寧波“天一閣”藏書《海道經》記載,元朝“延佑以來,合造海船,大者**千石糧,小者二千石。”

但這類大船畢竟少,趙與芮的大宋在內江上主要還是以一兩千石為主,海上可以達到三千石甚至五千石。

後期明朝主要是五百到一千石,但明朝的一石比宋朝要重,清朝時運糧多用平底沙船或浙江蛋船、三不象船,大的可載糧二、三千石。

各朝糧船大小各有不同,但都會計算損耗。

現在趙與芮不這麼幹,老子不給你算損耗,給你運二十萬石出京,到了地方還得是二十萬石。

這樣商人們就要計算能不能賺錢,會不會虧本,才決定可不可以幹。

商人們用兩千石船運一下,大概只需要十五個船員,一萬石即六十個船員。

五天內的路是三百貫。

每個船員每天一百文,五天支出才三十貫。加上伙食費約四十貫。

然後重頭是腳力費,這六十個船員搬貨下貨,一萬石平均每人要搬兩趟,三百多袋,按大宋現在收費,每袋是十文錢,加上裝填辛苦費,大概要支出一百二十貫。

商人整個付出約一百六十貫,每運一萬石糧,能賺一百多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庭院帶著我來到了古代

逍遙客2211

大漢:我為武帝排憂解難

肉肉滴小饅頭

代號財神

北鄉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