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炒辣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四章 印刷術,晉塢,豆豉炒辣椒,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的原因,譙城附近的膠泥並不耐用,經過幾次熱脹冷縮之後就全部開裂了。而當初正值石勒入侵,他也不得不草草結束了實驗。
現在又一次製作字模,他只老老實實按照張華的記載,選用昂貴的金屬字模。按張華的記載,其中最佳者,當為鉛字模。但洛陽附近並無現成的鉛礦,桓景選擇用銅代替。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桓景拿出本錢,取出不少儲備的銅鍋,甚至成色不好的銅錢,重新鑄成各色字號的銅字模。如此製出的金屬字模自然不可能開裂。
在有了字模後,紙張的選擇又成了一項大問題。
在這個時代,紙張雖然已經發明多時,但傳信也好,典籍也罷,用得較多的還是傳統的載體:高檔一些的文獻用縑帛,而不那麼重要的文獻乾脆記載竹簡上。紙張也有應用,但大多是用來傳遞較不重要的即時資訊,這是因為這個時代用麻頭造的蔡倫紙,其紙張質量較差,而且容易朽壞生蟲。用作一時告示還可以,卻經不起長期存放。
幸虧對於這一難關,張華也早就在留下的典籍中記好了:“造紙,以青檀、桑皮為佳,韌而不破,毋憂蛀蝕。”
青檀這種東西,桓景一開始不知道,但一問旁人,凡是從譙郡遷來的老兵都熟悉得很。原來譙郡東邊的宣城、琅琊二地,這種植物極多,可惜洛陽附近倒是尋不著。
等等,宣城郡?桓景腦中閃過一個念頭,難不成是宣紙的宣?但想來宣紙也是幾百年後方才出名,他就沒有過多過問。
既然找不到青檀,那麼就只能用桑皮了。附近荒田之中,有不少廢棄無主的桑樹林,正好可以剝下其樹皮來造紙。
桓景先命人取來大量桑樹皮,搗碎成紙漿。隨後按照張華記錄下的工藝,不過一日暴曬之後,就獲得了幾百張平整的紙張——於是印刷的載體,也終於不成問題。
那麼最後只剩下一個問題,怎麼把字印到紙張上去?
這看似是個蠢問題,但漢語不同於拼音文字,幾萬個字元,光是要一一查詢就極為困難,所以必須將字模分組。桓景選擇按筆劃多少分組,然後再將活字字模都放置在一個轉盤上,供排字人員隨查隨用,也算解決了這一問題。
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被攻克,桓景終於等到了整個流程運轉起來的那一天。
這天清晨,洛陽百姓清早起床,待剛一出門,就看到滿街滿巷張貼的告示。
一般而言,官府都是有緊急的大事,才在全城張貼告示。
這些告示在城中引起一陣恐慌,難道是劉聰又來入侵了。於是城中不識字的軍民趕緊請來寒士幫忙細細讀來,卻是來自桓景的一封信。信中只是簡單地說,從今日起,官府會將近日大事與政令每日張貼於全境各處。
“這字型也太死板了。”一個寒士應周圍百姓要求讀完,忍不住奚落一番。
“可是這謄抄速度也太快了吧,全城這麼多張,全是一樣字型,這是何等手速?”一個路過的行商看出了關鍵。
“說不定是累積了數日才謄抄完的。明日說不定就是另一個人,另一副字型了。”寒士看著眼前這個白丁,優越感油然而生:“可惜了這麼多人力和紙張,用來謄抄這些廢話,勞民傷財啊!”
待到第二日,百姓出城一看,又是滿街滿巷的告示,用著還是同樣的字型,好似毫不費力氣。
第三日、第四日,亦復如是。
而且不單洛陽一地,滎陽、潁川、襄城也同時開始散發這樣的告示。每日清晨只要洛陽來的馬車一到,當地的百姓就知道,有洛陽的訊息傳過來了,爭相跑去看新鮮,甚至幫助新軍在城中張貼告示。
於是四境之中,開始謠傳桓景府上有仙人,有三頭六臂,才能謄抄這麼多告示。又有精於算計的行商粗略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