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9章 炭火鍊鋼,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忠義沉默了片刻,雙眼隨即放光,喜道:“大人真是厲害,這等法子都能想到。”

邊上跟著的魏繼業和王衛忠都是用銃的高手,兩人對視一眼,齊聲道:“這樣又能省不少時間。”

“而且方便攜帶。”

戚家軍那樣的,帶五十幾個竹筒已經是極限,身上都掛滿了。

而用紙筒,帶一百個都佔不了竹筒的地方。

關鍵是又提升了速度,以王衛忠,魏繼業這等用銃的高手,完全可以達到一分鐘一發的速度,如果再能有足夠的彈藥和銃給他們練習,將來兩分鐘三發都沒問題。

之前在徐大堡,丁毅彈藥不多,銃不多,不敢給他們放開練。

眼下,他有的是錢,有的是彈藥,還要大量制銃,當然敢給他們練。

看過火藥和打靶後,丁毅又帶著大隊人浩浩蕩蕩去制銃的地方。

大夥跟在丁毅身後,都在議論紛紛。

今天幾乎營中重要的中層以上都跟著丁毅轉,大夥現在只有一個想法,丁大人好像什麼都會。

無論民事軍械,建築,種田,無所不能,什麼都能說上幾句,而且能說到重要的地方。

大夥對丁毅是越來越佩服,越來越敬重。

火器部專業制銃的現在有十八個工匠。

他們分成兩波,一波十人制銃管,一波八人制零件,每人制的零件不同,但要求每個標準都一樣,合格的有賞,不合格的要罰。

還有學徒工幫忙,比如銃管的前期,可以有學徒工做,中後期精度要求高,可有工匠們親自動手,這樣也能省不少時間,多出人手。

說到制銃,李忠義就是行家了,他興致勃勃的向丁毅介紹。

“咱們按大人所講,統一標準。”

“全重皆要求在七斤,誤差不能超過一兩。”

“長為六尺五。”

魯密銃的銃管,本來越長愈妙,威力強,射程遠,殺傷力大。

水師營原來的魯密銃銃管,皆達到四尺五六寸。

但丁毅發明了顆粒火藥,強化了火藥的威力,提高了射程和殺傷力。

李忠義便把銃管定型為四尺。

眼下都是以鋼鐵片卷制而成,再由大小兩管貼切套合,前期打製鋼鐵片比較簡單,可由學徒工做,中期精修,貼合,磨打,便由工匠們來幹。

李忠義牢記丁毅的要求,牢抓質量,每根銃管出來,都稱重,量壁厚,量長度,保證誤差到最小,特別是壁厚都要達標。

明軍的銃會炸,就是因為工匠們待遇不好,製造粗爛,壁厚不均,接頭處粗心大意,不夠嚴密,這才會引起炸膛。

“大人放心,咱們這裡,只要材料夠,兄弟們都會盡心盡力,一定為大人打造出最好的火銃來。”

李忠義拍著胸脯向丁毅保證。

他也挺喜歡這樣的工作,因為必竟早年都是工匠,他又不會打仗,如今不用上前線,也有錢有功勞,挺合適他的。

丁毅又問材料和時間問題。

“每隻銃大概要用鐵料三十斤,蘇鋼五斤。”

李忠義們先要用鐵料練成精鐵,三十斤大概得到五六斤,然後加上蘇鋼兩斤混合來制。

目前閩鐵0.15錢一斤,三十斤大概4.5兩,蘇鋼0.5錢一斤,需1兩。

再加上炭價,工匠,學徒的工錢糧米,成本要達到6兩一根銃。

邊上的鐘鎮奴以前是水師營的火器甲的,當下便問:“閩鐵較貴,為何不用其他鐵?”

李忠義笑道:“這魯密銃是趙士禎研發的,他曾經說過,制銃須用閩鐵,他鐵性燥,不可用,而鍊鐵,炭火為上,北方炭貴,不得已用煤火代之,所以炸膛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