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安德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章 論漢末教育環境推行科舉的可能性!,大軍師聯盟,恆安德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打個基礎。”
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是察舉、徵辟。
它相對於先秦時期的世官制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到了東漢後期,舉察制便被世家大族壟斷,出現了所謂的“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荒唐局面。
而科舉制相對於舉察制,更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是一個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可以吸收大量出身寒門的人士,進入到統治階級。
當然!
對於上位者而言,科舉制更是一個平衡世家、寒門之間矛盾的一種手段,一旦科舉出來,對於徐榮等人而言,也算是能有個交代。
“科舉?”
劉辨細眉微蹙:“這能行嗎?”
軍師聯盟解釋道:“只是打個基礎而已,肯定沒問題,何況漢朝時期,不是沒有考試,只是沒能流行開而已。”
“哦?”
劉辨大感疑惑:“當真?”
軍師聯盟極其肯定地道:“自然是的!根據歷史系專家介紹,漢末時期,朝廷有太學、鴻都門學、邸弟學、四姓小侯學。”
“太學自然不必贅言,乃是漢武帝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員50人,在京都長安的西北城郊,正式成立太學。”
“至於鴻都門學,是建立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因校址在雒陽的鴻都門而取名,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藝專科學院。”
“啊?”
劉辨驚詫:“文藝專科學院?這裡面教什麼,琴棋書畫詩酒花?”
軍師聯盟解釋道:“辭賦、小說、尺牘、書法、字畫等。”
“原來是這樣。”
劉辨暗鬆口氣,轉而又問:“那四姓小侯學呢?這名字有點意思。”
軍師聯盟:“四姓小侯學是外戚創辦的貴族學校,創設於東漢明帝永平九年,所謂四姓,即樊、郭、陰、馬四大氏族,他們都不是列侯,故名小侯。”
“至於邸弟學......”
軍師聯盟簡單給出解釋:“它跟四姓小侯學差不多,全都是貴族學校,招收的是漢和帝的弟弟濟北王與河間王的子女。”
“其中,年齡在5歲以上的40餘人,又招收鄧家近親子孫30餘人,在宮廷中開辦,專設教師和保姆,教以經書。”
“據說鄧太后每天早晚,都要親自到邸第對孩子們撫育教導,恩寵到了極點,這是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的學校。”
劉辨倍感震驚:“受教了!”
軍師聯盟則繼續介紹漢朝的教育體系:“此外,漢朝還按照行政區域,設定地方官學,郡國設‘學’,縣道邑設‘校’,鄉設‘庠’,聚(村)設‘序’。”
“所以,漢朝的教育體系還算是比較完善的,只是它沒有專門的教育行政機關,在朝廷的教育機構稱太常,是兼管教育的,地方學校則由各級行政長官兼管。”
“專家猜測!”
軍師聯盟強調道:“可能正是因為沒有專門的教育行政機關,教育工程由太常及各地官員兼管,才導致它沒有最終成長起來。”
“不過,也正是因為漢朝有完整的教育體系,倒是給辯爺推行科舉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難度係數驟降。”
純粹的新鮮事物,不管它再好,想要讓人接受,總是非常困難的,它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才可能真正被人接納。
如果大漢沒有從中樞到地方,甚至深入到村落的教學環境,專家想要推行科舉制,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它相當於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最為重要的是,教育體系雖然容易搭建,但能否被百姓、士族接納,卻是一個非常嚴肅,且不容忽略的過程。
“沒錯。”
劉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