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安德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章 論漢末教育環境推行科舉的可能性!,大軍師聯盟,恆安德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饒有興致地點點頭:“是這個道理。”
軍師聯盟則繼續道:“太學的學生為博士弟子,也稱太學生為‘諸生’,除由京都直接挑選入學的‘正式生’外,各郡國縣邑選送的地方知識青年為‘特別生’。”
“只是在出身方面,太學生中貴族子弟居多,但也有家境較為貧寒的子弟,‘正式生’為公費,朝廷給俸祿;‘特別生’為私費,食宿需自理。”
“......”
“這還僅僅只是官學而已,東漢的私學之風更盛,其在組織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一為蒙學,二是精舍。”
“蒙學即童蒙學習的地方,也稱為書館,教師稱之為書師,學習內容主要是識字習字,專注於孩童啟蒙。”
“書館所用的字書,現在儲存下來的只有《急就篇》,相傳是西漢史游編撰的。”
“《急就篇》共1244字,內容包括姓氏、衣著、農藝、飲食、器用、音樂、生理、兵器、飛禽、走獸、醫藥、人事等方面的應用字。”
“其全文押韻,沒有重複字,句子有七言、四言、三言等,既便於記誦,又切合實用,流傳非常廣,是自漢到唐的主要識字課本。”
“......”
“至於精舍,相當於民間的太學,是由經師大儒教授,比如說鄭玄,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精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
“精舍弟子分為兩種:一為及門弟子,是親身來受教的;二為著錄弟子,是把學生名字登入在有名望的大師門下,不親自聽教師講授,是屬掛名求學。”
“......”
劉辨實在是沒有想到。
在漢朝的教育體系與環境中,居然可以找到現代的蹤影。
而且,在專家介紹過以後,劉辨甚至感覺,所謂的知識被世家豪族壟斷,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畢竟私學盛行,不少貧寒人士是有機會學習的。
這的確讓劉辨大開眼界!
“當然!”
緊跟著,軍師聯盟強調道:“太學的教學制度,雖然並不嚴密,也沒有規定學習年限,更不注意考勤。”
“但有一點,對咱們推舉科舉制,卻至關重要的!那就是它非常注重考試,用考試來督促和檢查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太學建立之初,漢武帝便規定,用‘設科射策’的方法,每年組織一次考試,史稱之為‘歲試’。”
“所謂射策,即抽籤口試問答;而所謂的設科,則是按照試題的難易,分成甲乙兩科,學生可抽籤應試,簽上寫有試題。”
“按照考試後的成績,甲乙兩科各擇優錄取數名或十數名,授以不同的官職,如郎中或太子舍人等,至於那些不合格,或者不能通一經的學生,即令退學。”
“......”
“而到了漢桓帝時期。”
軍師聯盟的聲音,略微有了一絲遺憾:“改甲乙兩科為上、中、下三等,後又改為兩年考試一次,不限制錄取名額,根據通經的多少,授以不同的官職。”
“或許是因為考試次數變少,再加上其餘各種原因,這種教育體制,最終也沒能孵化出科舉制,卻被陳群搞出了個九品中正制!”
“辯爺!”
軍師聯盟朗聲道:“專家一致認為,憑漢朝的教學環境,是完全有可能成功推行科舉的,咱們一點點打基礎,再加入現代的一些元素,對於辯爺培養人才,大有裨益。”
“包括但不限於經學、醫學、格物、算術、幾何、曆法等等,內容會比較複雜,專家同樣在儘可能的編纂材料。”
尼瑪!
專家不愧是專家。
居然已經開始準備科舉制方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