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七十二章 一門心思倡學問,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位鄧御夫一肚子學問,他把這個學問用上了——在密州他開辦了整個河東路最大的皮革作坊、薯莨紗作坊,專門經營獸皮加工與薯莨紗的生產,這就是他的‘學以致用’,也就是真儒的‘立身’,亦即:善於經營自己的家庭,善於謀生。
不僅如此,他還遠赴海外,尋找海外的新物種——請記住,他是農學家,他在海外尋找新物種,恰恰是農學範疇。而他尋找的物種改變了一場戰爭的走向,於國於民都有益,這就是‘學以致用’導致的‘立德’。有益於國有益於民者,大賢德也!
學以致用有什麼好處呢,子曰:世人熙熙,皆為名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去。人活世間,不過圖名利二字,這是人奮鬥的源動力,也是整個社會進步的原始推動力。鄧御夫那廝栽培的樹苗賣給我了,我們是好朋友,那廝沒有少收我一個銅板……別笑,其實我不怨他,這是他該得的。
他這麼做的依據是什麼?我為什麼願意付這份錢——版權法!我大宋不是有版權法麼,我皇宋的版權法規定:誰創作的書籍,版權歸創作者。也就是說:利益歸於創造者。這叫‘誰創作,誰擁有’——簡單真理。
鄧御夫不辭辛苦遠赴海外,他發現新植物,依據規則:誰發現,誰擁有。他是發現者,他想把自己發現的草木命名做什麼,我也只好由他。要是他哪天發癲了,希望把蘋果樹命名為‘外婆的澎湖灣樹’,我也只能由他,而這個世界也只能由他——因為他有這個權力!天經地義的權力!
我知道這廝,他賣給我的蘋果樹、蘇丹草掙了大錢。他多有錢?我的人去非洲買樹苗,說他在非洲建的農場,從邊緣地帶騎馬跑到農場中心需要五天。具體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從連州的邊緣地帶,騎馬跑到連州中心,用不了五天——嗯,這就是鄧御夫從‘學以致用’中獲得的利益。
‘利’有了,名呢?鄧御夫在環州支援前線,受到陛下表彰,他還出了幾本書,這些書帶有詳盡的非洲植物圖譜,並詳盡描述這些植物生長栽培技巧,它們所記載的知識必將成為我們的國家寶藏,並因此享有千古盛‘名’。這一切都是‘學以致用’。
怎麼‘學以致用’,這就需要‘知行合一’。有知識,需要轉化成行動,這就需要我們多多思考。怎麼思考呢?那就舉個我在黃州的例子:我在黃州聽說了印刷技巧,還見過老師用石灰粉刷房子,成為‘東坡雪堂’。別人見了這個東西可能發一頓感慨也就算了,而我卻看到老師生活困窘,於是便想到用印刷術在布匹上、在盤子上印字印畫。
知行合一,就是應用你的知識觸類旁通,讓你的知識不再成為死讀書。比如:別人只想到用印刷術印紙張,你能想到用印刷術在布匹上、在瓷器上印字;別人只想到用石灰刷房子、漂白桑麻,你能想到用石灰做建築材料,修建起千年不可摧毀的城堡,或者用石灰漂白紙張……這些就是知識的運用。
世人熙熙,皆為名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去——鄧御夫名利雙收,實至名歸。而我……嘿嘿,我為人很低調的,就不說了。
最近我又在琢磨——諸位都知道我手下有很多一賜樂業人,他們當初向太祖敬獻了帆布。多年來這個帆布沒什麼大發展,但到了我手裡立刻變成船帆布,變成布甲……然而,它還能做什麼?
我剛才經過連州時,看農田裡有人澆地,他們使用竹管打通竹節,一層層接續給田地澆水。竹管比較硬,不能隨地形彎曲,而且接頭容易漏水,密封不好不可能長距離輸送水,突然間我想到了帆布。這種布比較厚實,吸水後棉線膨脹,可以堵塞部分中間的氣孔,難道不能做成水龍帶?
雖然這種水龍帶也漏水,但它比竹管要好多了,尤其是這種帆布水龍帶可以卷繞起來,隨意搬遷。而水龍帶之間的接頭也好處理,隨便兩個金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