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九章 給皇帝慶祝生日,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降雨滂沱,放汝歸去!”

這種慶祝方式,宋代稱之為“小兒隊舞”。

有了兒童起舞寄託吉祥,驅災降福,即使是久旱不雨,人們也會將此當成賞心樂事。因為在享樂主義盛行的北宋,人們不太在於具體內容,“但貴其姱麗之容,是取悅於眾目”。而皇帝生日動用“小兒隊舞”表演,也是為了使“賞心樂事”的氛圍更濃……現代人看不到這場景,但可以從宋代的《百子嬉春圖》來感受這場景的迷醉。

“小兒隊舞”組成的花車巡遊持續了一整天,巡遊隊伍走遍了杭州城的大街小巷……第二天,進入了團練蹴鞠表演。

蘇軾還有一個官職是兩浙西路兵馬鈐轄,原本在天寧節這天他要檢閱禁軍的,並在這一天組織禁軍表演,以祝賀天寧節,但由於他實在分不開身,禁軍表演就順延到了第二天。

宋代大多數禁軍不是用來戰鬥的,是用來表演的,他們每年的訓練就是為了在節日裡為百姓演出。汴梁城的禁軍任務重,他們要在金明池開放日,以及元宵、寒食、中秋、冬至,還要在天寧節表演。而移戌外地就糧的禁軍任務清閒,他們每年表演的重軸戲只是天寧節。

這天表演的是一種有球門的蹴鞠運動。

這種蹴鞠運動,較之不用球門的蹴鞠運動稍有對抗性。參加運動的人需分為兩隊,每隊各有16人,計有球頭、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兩隊總共32人,通常又被各自喚做“左右軍”。

蘇軾指著場地向趙興介紹:“離人,你看過金明池的表演吧,那裡人多場地小,一般不搞這樣的比賽,但在外地,禁軍在天寧節最常做的就是蹴鞠賽。”

這場比賽是在杭州校場舉行,比賽對百姓開放的,往常這校場是禁止百姓出入的,現在,場外人山人海,連牆頭上都蹲滿了人。趙興比量了一下場地的大小,問:“這場地有尺寸規定嗎?”

蘇軾好奇的瞥了一眼趙興:“規定尺寸幹嘛?人常說:有多大的場子擺多大的陣。各地校場大小不一,官家規定校場大小,反而令大家放不開手腳……嗯,倒是那球門有尺寸規定:兩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立在那裡當作球門,木柱相距二尺八寸,網闊九尺五寸,球門上有一個大小三尺左右的‘風流眼’,作進球用……”

“我不信”,趙興一翻白眼——古人關於尺寸的東西,從來都不可信。

那門柱有三丈二尺高嗎?這高度相當於兩根電線杆子的高度,可宋朝沒有水泥電線杆,只能用木頭當作門柱。長成十米高的樹幹,底部該有多粗?這樣的門柱豎立起來,因為十米高的柱子經常有球撞擊高處,高處還掛個網,為了防止被風吹倒,所以埋入地下的部分至少需要兩米。也就是說,那兩根門柱必須採用十二米高度以上的巨樹,那是什麼樹?

“拿尺子來,既然有規定門柱高度,我們需按規矩來,讓我量一量門柱符不符合規定”,趙興一邊說,一邊嘴裡嘟囔:“把球踢到十米高的風流眼,貝克漢姆能不能做到都成問題,我就不信這門柱符合要求!”

“離人,休得胡鬧。書上說尺寸有虛指泛指的說法,這裡說三丈二尺,那是一個泛指,極言門柱之高——你怎能如此無趣,要去量一量那高度呢?”蘇東坡急忙勸止。

趙興點點頭,泛指,這就對了,現代足球,球門高度也就兩米四四,趙興覺得“風流眼”豎立的高度,比現代球門高不了多少,最多有三米,怎能說有三丈呢?

“公平,我只想著兩球隊的門柱需同樣高,這才公平……等等,書上說?這門柱高度是在什麼書上規定的?”趙興問。

蘇軾是老師,這時候老師的脾氣發作了,耐心的教導說:“傳說黃帝擒蚩尤,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此為蹴鞠之始。劉向《別錄》言:‘蹋鞠,兵勢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小透明

車間主任老歌

錦衣鎮山河

肥胖的可樂

關東往事

餮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