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七章 失落的文明,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確定?”
“炎”是一種曲調型別,或作“鹽”。唐曲有《突厥鹽》、《阿鵲鹽》。所以杖鼓樂又稱炎杖、鹽杖。
據說,《黃帝炎》的起源比甲骨文還悠久,傳聞它起源於上古時代,是炎黃民族讚頌自己民族始祖的民族初始音,鴻蒙時代,我們的原始先民們純用鼓聲,敲奏出自己對民族始祖的崇敬,這聲音透過了千年蒼穹,記載了我們民族起源的歷史……可現在,連最博學的蘇軾都不知道這個“民族的初始音”了。
對一個民族來說,還有什麼樣的悲哀能比這個更令人絕望!
我們民族可是最擅於謳歌的民族呀,連地震遇難都要被謳歌為“縱做鬼,也幸福!”,卻連歌頌炎黃民族起源的《黃帝炎》遺失了……
這會兒,越南人開始唱了,他們邊鼓邊唱:
“先取山西十二州,
別分子將打衙頭。
回看秦塞低如馬,
漸見黃河直北流。”
又唱“天威卷地過黃河,
萬里胡人盡漢歌。
莫堪橫山倒流水,
從教西去作恩波。”
再唱“馬尾胡琴隨漢車,
曲聲猶自怨單于。
彎弓莫射雲中雁,
歸雁如今不記書……”
蘇軾在臺上猶自喃喃:“這是《柘枝》舊曲,漢時嘗做雍涼軍歌,唐時以羯鼓為音配奏,故稱《羯鼓錄》,曲名《渾脫解》,至今秦涼地區猶有唱者……”
呂公著一指那群越南人,語聲顫抖:“留下來,留他們下來,讓他們把曲子留下再走……《黃帝炎》啊!巍巍吾皇、赫赫武功,老臣今日能再聞此聲,嗚嗚嗚嗚……”
文彥博也激動,但他還把持得住,勸說:“呂公,他們現在走不了,不如且靜聽之,看看他們還有什麼料,回頭再一起找他們!”
接下來演奏的是杖鼓樂《莊周夢蝶》、白居易《母別子》等等,臺上人傾聽的更用心了,趙興心裡唯餘悲哀。
留下這群越南人有用嗎?
其實,在正常的歷史中,《黃帝炎》也會在這時候傳回中原——越南為了感謝宋朝賜還它們的領土,特地派遣使臣來大宋覲見,使臣攜帶的就是李源帶來的這個伎樂班,於是,《黃帝炎》迴歸中國……但這沒用——又一次改朝換代來了,從此,我們永失《黃帝炎》。
鼓聲少歇,部分越南人走下臺去,抬來了一個更大的鼓,少數留在臺上的越南人繼續唱:“君問吾風俗,吾風俗最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歌聲中,李源親自持鼓槌上場,一眾越伎娉娉婷婷隨之而上,隨著李源幾聲鼓響,她們在鼓聲、檀板聲中素麗地清唱起來,唱的歌詞是白居易的《琵琶曲》、李白的《劍客行》……
這種唱法,現代稱之為“陶娘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評定為越南的“世界文化遺產”、“古中國歌樂的活化石”、“越南國粹”。而這裡說的“陶娘”是宋初的一名宋伎,她與男伎廖守忠先後受僱傭到越南,在越南宮廷演唱,從此把原版的“隋唐樂府辭”演唱技巧帶入越南。
所以“陶娘歌”在越南也被稱為“宋伎歌”,更嚴謹的翻譯是:“隋唐樂府辭”……但現在它被稱為“越南歌籌藝術”、“陶娘歌”。在現代,中國人要想聽到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原汁原味的《琵琶曲》、李白的《劍客行》以及唐樂《莊周夢蝶》,都必須去越南,因為那是越南的國粹。
臺上李源敲鼓的手法稱之為“朝鼓”。隋唐時期把宴上擊鼓人稱為“官員”,可能這工作本身就是由官員擔當,越南人照本宣科地延續了這一稱呼。這名擊鼓官員又被稱為“局外人”,他既是欣賞品評歌聲琴藝的“局外人”,許多時候又是“局內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