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七章 失落的文明,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群高麗舞姬拿著各種各樣的樂器伴奏,其中就有唐代著名的十三絃箏——演奏的樂曲是渤海樂,或稱靺鞨樂。這種十三絃箏現代叫做“日本箏”。而高麗燒烤的手法就是“炙肉”,現代中國稱為“韓式燒烤”。
與此同時,一群倭國人也端著桌案走上臺來,他們盤子上盛的是香魚膾、鯉魚膾、以及在晉代最有名的美食——鱸魚膾,現代中國把“膾”稱作“日式刺身”、或者“日式生魚片”。
高麗人、倭人在場上再現的是古代宴會的場景,高麗舞姬穿的是漢代婦女裙裝,這種裙裝現代稱為“朝鮮服”,高腰、繫帶、裙袍肥碩,現代中國只能在古墓葬壁畫中見到它的圖案;而倭人男子穿的是晉代人穿的深衣襦裙,女子穿的是唐式“十二單”,這種男女服裝,現代稱為“和服”。
兩國人腳下蹬得都是木屐,史載:晉代時謝安聽到淝水之戰的勝利訊息,激動地把木屐上的木齒在門檻上磕斷——謝安穿的那種木屐,現代中國稱之為“日本木屐”,或“和屐”。
兩國人在酒宴上表演漢唐時代的敬酒禮,一人喝到酣處,倭人下場起舞,並邀請同伴共舞之——《三國志》中記載,陶謙也曾在酒宴上如此邀人起舞。這說明在三國時代,這種邀舞禮節還存在於中國,但到了宋代,即使博學的蘇軾也不知道這種舞蹈的存在。
日本人在宋代將這種舞蹈稱之為“漢舞”,中國人在現代稱之為“日本能舞”;伴奏的唐樂,日本當時稱為“靺鞨樂”、渤海樂、唐樂,但現代我們稱之為“日本能樂”;舞姬展示的唐代伎樂,當時的宋朝已經絕傳,現代中國則把它稱為“日本歌伎舞”。
倭人在跳舞,高麗人則表演唐手——就是現代被稱之為“跆拳道”的那玩意——他們齊聲歡唱:“君問吾風俗,吾風俗最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幸運的是,宋代沒有“哈日、哈韓”的斥責,所以,政事堂的袞袞諸公是帶著欣賞與歎服的態度觀看,他們被自己的文明所征服,連臺下的大臣們也沉迷其中,暫時忘記了爭鬥。
高麗倭國人退下,跟著上場的是越南人,越南人展示是建築藝術,郡公李源特地從越南趕來,帶了一群能工巧匠,向人呈現的是一疊疊建築圖紙,雕樑畫柱精美絕倫……
不過,他在宋代展示建築藝術,似乎早了點。中國是在蒙古入侵之後,才丟失修建大型建築的技術。然而,李源展示這項技術是趙興特地安排的,在羅列了失傳文化之後,趙興讓越南人呈現漢唐時代的建築技術,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隱喻。
可惜,這種隱喻臺上人看不懂。反而讓呂大防找見了發作機會,他對蘇東坡不滿地抱怨:“你這徒弟怎麼搞的,讓交趾人呈上一堆烏七八糟的東西幹什麼——金明池還在開放,叫你的徒弟領這群交趾人在金明池轉一圈,看他們還好意思來這兒炫耀……這等技術,好意思拿出手。”
越南巧匠無言退下。隨後上來的是越南的歌舞伎隊伍……最先上場的是一對40人的佇列,他們手持兩頭杖,腰懸鼓,邊走邊手裡翻舞擊打著腰鼓,聲音古樸而滄涼,像是歷史老人漸走漸進,喚醒了隱藏在眾人基因裡的敬畏。
臺上蘇軾很博學地介紹:“這是杖鼓樂。今人擊鼓常時只是打拍,鮮有獨奏之妙。而古曲擊鼓則兩頭皆用杖,只用鼓聲表達樂曲的意思,謂之‘杖鼓樂’。此樂唐時猶存,傳聞《秦王破陣子》就是最後的杖鼓樂,今人多不聞矣,這樂曲……”
蘇軾說到這兒,喚過趙興問:“此樂甚至古樸,必是上古遺物,離人,此為何樂?”
趙興的臉上滿是近乎於絕望似的悲哀,他頹廢至極地低聲回答:“老師,這個……是……《黃帝炎》。”
“轟隆”一聲臺上的座椅倒了一片,連年紀最大的呂公著也站起身,驚問:“是《黃帝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