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鳥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3章 力挺到底(求訂閱!),水滸逐鹿傳,任鳥飛,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四庫全書》這兩部匯總了天下書籍的鉅作,進而生出了遺憾和鄙夷。
前者。
據說——
當時,朱棣下令把民間所有藏書的孤本都蒐集起來,五花八門,除了低俗的不要,其他種種有一本是一本,統統用來修所謂的新書。
而說是修,其實就是抄襲,對於收集過來的資訊不作任何篩選,全部照抄上去,而且當時全部用的都是手工抄寫的方式,而人工抄寫的過程中指定難免錯誤。
關鍵是,為了保證《永樂大典》的唯一性,朱棣還下令毀掉了所有書籍的原版本,這其中很多孤本就那失傳了,後人再也見不到了。
而且,《永樂大典》編撰出來了之後,朱棣還不讓天下讀書人看——《永樂大典》只編撰出來了一本,而這一本還被朱棣藏在了深宮之中,作為朱棣文治武功的一種象徵。
很多人都說,《永樂大典》就是朱棣的一塊遮羞布而已,民間的學子,甚至朝堂的朝臣,是根本見不到這本書的,很多文化自從這本書出現之後就徹底失傳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後來朱棣去世,《永樂大典》就被當成了朱棣的陪葬品進入了陵寢之中,他的繼任者根本沒人願意去把這本書留下來當做後人的學術參考之類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朱棣之所以修纂《永樂大典》,是要事事向老爹朱元璋看齊(包括修書的內容和方式),加強自身合法性,歸根結底還是心虛所致。
而不管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都可以說,朱棣修纂《永樂大典》的目的不純——《永樂大典》的誕生,只不過是朱棣為了掩飾他篡位的事實,用一些其它功績來掩飾朱棣自己的心虛而已。
所以,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永樂大典》的價值,其實並不是很大,只不過是一個帝王粗製濫造的政治工具罷了。
姑且不論說這種話的人都是些甚麼目的。
但這其中的確有幾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第一、修纂《永樂大典》時並沒有像修《四庫全書》時那樣一次次的批閱、改進,有粗製濫造的嫌疑。
第二、《永樂大典》並沒有像《四庫全書》一樣手抄了七部(加上原稿,共八部),然後分地藏之。
第三、《永樂大典》修成了以後,不讓人看,普通讀書人,乃至朝中大臣,永遠都只能聞有其書,卻不能見其內容,這也讓《永樂大典》失去了其最大的價值。
第四、朱棣千不該萬不該不該下令毀掉了所有書籍的原版本,令很多文化成為絕響。
最為讓人遺憾的是,到了後世,《永樂大典》遺失了絕大部份,只剩百分之四。
這是人類永遠無法彌補的文明上的巨大損失。
那……是不是說,《四庫全書》就要強過《永樂大典》?
屁!
乾隆修《四庫全書》是比朱棣修《永樂大典》用心,而且還弄出來了八部之多,甚至大多傳於後世。
可這些根本掩飾不了一些更惡劣的事實。
這個更惡劣的事實就是,在編修《四庫全書》期間,清朝廷大興文字獄。
如乾隆三十九年,乾隆藉口屈大均的詩詞文章中有悖逆語,遂禁止將他的著作編入《四庫全書》,還刨毀了屈大均的墳墓。
而所謂的“悖逆語”大體上存在三種情況:
一是明末清初的學者在他們的詩文中表達一定的反對滿族統治的情緒;
二是有思念明朝的文句;
三是在行文作詩時不避清朝的諱,如皇、玄、燁、胤等字不能隨便用,不能避開時需採用缺筆或加筆的方法。
其實,更多的情況是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捕風捉影和牽強附會。
如周亮工有“清風不識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