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1章 四策,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是熱切地問道。
姜星火說道:“自然是教文官如何當官、行政的,既有每次任職不同官位前的培訓,也有定期的專題輪訓,譬如學習荀子聖王學說、學習考成法實操條例,以及後續推出的各種變法措施。”
聞言,眾人陷入了短暫的思索。
其實仔細想想,以理學為考試標準的科舉,是大明選擇人才為官的重要手段。
但是,理學確實不教怎麼當官啊!
所有文官,都是在長期的為官生涯中,琢磨出了當官的秘訣,但是也僅僅是“當官”,是為了仕途,而非為了行政。
“行政也是一門學問嗎?要怎麼教呢?”
“萬事皆學問,行政也是如此。”
姜星火笑道:“一個儒生,從入私塾開蒙,唸詩三百,到學四書五經,考童生、秀才,乃至舉人、進士,他學的都是怎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真給他一個縣,你覺得他能治理的好嘛?不可能的,這便是因為,理學教的不是行政,行政要有專門的學問來教,名為《行政管理學》。”
從姜星火的話語裡,其實在座的眾人,還品出了更深一層的涵義。
這個大明行政學校,是用來篩選並掌握文官的。
即便學校內培訓學習的結果,與文官的考成法評價、晉升結果等事項不沾邊,也沒關係。
因為這個學校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形成自己的圈子,而這個圈子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在學校裡站在最高層的姜星火。
這一點只要稍微想想就能明白,不需要引申開來講。
由此,在文官體系內,變法派將獲得一個源源不斷的轉化基地,此消彼長之下,或許數年,或許十數年,雙方力量的對比將徹底失去平衡。
“國師深謀遠慮,在下佩服!”
宋禮想通了這一點後,心悅誠服地拱手道。
卓敬卻是捻鬚急促地問道:“可是對於第三類敵人,也就是士子,又該如何呢?之前國師說過要整頓國子監的學風,到底是怎樣一個整頓的辦法?”
姜星火開口道:“我認為,整頓國子監的學風,是整頓士林學風的一個開始,也是典型代表,主要從兩方面下手,得雙管齊下。”
“一方面是透過國子監裡的科學廳,拓展監生的學習範圍,學習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的視野拓展了,自然就不會拘泥於過去的空談,而是對透過親自動手的實驗來探求世界的真理更感興趣。”
“另一方面則是恢復洪武舊制。也不是所有嚴格的制度都恢復,而是恢復其中較好的一些。要知道,政治革新的另一方面,就是學校和考試製度的改革,目前倉促改動科舉制度極容易引起巨大反彈,這個暫時不能輕易變只加入荀子內容即可.但作為上游的廟堂、學校,一旦徹底改變,其實最終考試製度的徹底變化,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姚廣孝點了點頭:“學校培養人才,人才透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所以學校學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官場風氣,這條路是正路,變革學校與考試製度,本質上就是變革政治。”
“我這裡有一封奏疏,大本且念念。”
姜星火掏出了一封奏疏,遞給了宋禮朗讀。
這便是他那天與卓敬、解縉提出了整頓國子監學風后,認真思慮,對症下藥,總結的具體措施。
包括了對國子監等各級學校的辦學目的、辦學方向、學規管理、教材範圍、督學檢查、教官職責、學生名額、入學條件、裁減生員標準、學生待遇、學校考試標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可以說憋了這麼久憋出來的東西,是真的能直接拿出來用的一套守則,或者說標準。
宋禮輕聲念道:“辦學目的,要求以實踐為準,在學生員務將平日所習經書義理,著實講求,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