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章 孟子·公孫丑下4.8,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8]。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9]!”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註釋:
[1]尹士:趙岐注:“齊人也。”[2]以上四句意為,不知道齊王不可能成為商湯、周武,那是不明智;知道齊王不可能然而還要來,那就是為了求取富貴。幹澤:求祿。趙岐注:“幹,求也。澤,祿也。”[3]濡滯:遲延,遲滯。[4]以上四句意為,不遠千里來見齊王,不相投和就離去,在晝住了三夜才走,為什麼這樣遲緩呢?我對此很不滿。茲不悅:即“不悅茲”。茲:此。[5]高子:趙岐注,“亦齊人,孟子弟子”。[6]以上六句意為,尹士哪能理解我呢?不遠千里來見齊王,那是我願意來;不相投合而離開,難道是我願意走嗎?我是不得已啊。[7]以上五句意為,在晝住了三夜才離開,我心裡還覺得太快了,心想齊王或許會改變主意,齊王如果改變主意,一定會召回我。[8]以上六句意為,等離開了晝,齊王沒有來追我,然後我才毅然有了回鄉的決心。我雖然這麼做了,難道肯捨棄齊王嗎?齊王還是可以行善的啊。由:同“猶”。足用:足以。[9]以上五句意為,我難道是那種氣量狹小的人嗎?向君主進諫不被接受,就怒氣衝衝,臉上露出不滿的神色,離開時非要走得筋疲力盡然後才肯休息!
原邊注:
三宿出晝,非為己,為天下之民也。
點評:
本章記孟子“三宿出晝”。孟子離開齊都後,沒有馬上離去,而是在晝這個地方停留了三個晚上,孟子的行為遭到一些人的誤解。孟子“三宿出晝”,是希望宣王能回心轉意,接受自己的主張,行王道、仁政,濟民於水火,是以天下為己任,而不是對個人利祿患得患失。其實,歷史上誤解孟子的大有人在。南宋初年的鄭厚就認為,孟子“三宿出晝”是有意與齊王討價還價。誠如後來朱熹所說:“詆孟子,未有若此言之醜者!雖欲自絕,而於日月何傷乎?有不必辨矣!”(《晦庵集》卷七十三)
孟子·公孫丑下4.13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2]。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3]。’”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4]。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5]。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6]?吾何為不豫哉?”
註釋:
[1]充虞:孟子弟子。[2]此句意為,老師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樣子。豫:愉快。[3]不怨天,不尤人:此句見《論語·憲問》,為孔子之語。尤:怪罪。[4]以上兩句意為,五百年必定有聖王興起,其間必定有聞名於世的賢人出現。名世者:名顯於世的人。[5]以上六句意為,從周朝以來,已經七百多年了。從年數上說,已經超過了;從時勢而論,也該有聖賢出現了。[6]以上四句意為,老天大概還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如果想使天下得到平治,當今之世,除了我還會有誰呢?
原邊注:
趙岐:“聖賢興作,與時訊息,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是故知命者不憂不懼也。”(《章句》)
點評:
本章論“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是孟子告別戰國政治舞臺的宣言。孟子與先秦大多數儒者一樣,既有治國平天下之志,也對平治天下充滿自信,故是理想主義者;但孟子又與多數儒者一樣,相信王道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