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章 孟子·公孫丑下4.8,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過程,是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與歷史機緣的,真正的聖王五百年才一出現,天下的平治與否最終取決於天命,而不是個人的努力,這是現實主義,但不是宿命主義。孟子生活的時代,從時間、時勢看,已經到了聖王應該出現的時候,但孟子一生周遊列國,宣講仁義,倡導仁政、王道,何以勞其一生而無結果呢?這隻能說平治天下的條件還不具備,老天還不想讓天下得到平治,“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就是懷著這樣一種堅定的自信退出政治舞臺。孟子的自信並非某種精神安慰,而是來自這樣一種信念: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的發展必將是以民心、民意的實現為目的,故政治必須符合人性。只有符合人性、維護人的尊嚴的政治,才是最有前途的政治。這就決定了王道必定戰勝霸道,仁義必定戰勝強權。人類政治最終必定回到仁政、王道上來,我的時代尚未到來,若到來,必定是仁政、王道的時代。
孟子講“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似將聖王看作社會治亂的決定因素,是一種英雄史觀。但孟子的聖王是順應民心、民意者,故也承認民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孟子·公孫丑下4.14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去齊,居休[1]。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
曰:“非也。於崇[2],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3],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4]。”
註釋:
[1]休:古地名,在今山東滕州北,距孟子家約百里。[2]崇:古地名,不可考。[3]師命:戰事之命。[4]以上幾句意為,在崇邑,我見到了齊王,退朝後就有了離開齊國的想法,並且不想改變,所以就不受俸祿。不久齊國有戰事,不便申請離開。長時間待在齊國,不是我的意願。
原邊注:
欲去齊,故不受祿。
點評:
本章記孟子不受齊祿事。孟子多次勸說齊王不果,早有去齊之意,但因齊燕戰事起,不便離去,又拖了一些時日。這時孟子既然已無意出仕,便不再接受俸祿。子思稱“事君三違而不出竟,則利祿也。人雖曰不要,吾弗信也”(《禮記·表記》)。孟子與子思在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