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章 左傳·秦晉韓之戰,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弧:弓。[16]“侄其從姑”二句:意謂太子圉是伯姬侄子,二年後即魯僖公十七年,太子圉入秦為人質,因此說“侄其從姑”。僖公二十二年圉逃歸本國,所以是“六年其逋”。逋(bu),逃亡。[17]“逃歸其國”二句:圉在秦娶秦穆公女兒懷嬴,逃回時懷嬴留在秦沒有回晉國,因此說“棄其家”。[18]高梁:晉地名,在今山西臨汾。[19]不及此:不會遭此失敗。[20]龜,象也:用龜甲來占卜,吉凶表現在形象上。象,指火灼龜甲之後裂紋的形象。[21]筮,數也:用蓍草占筮,吉凶表現在數目上。數,筮草成卦所得的數目。[22]“物生”二句:意謂事物要先生成,才有形象。有形象之後才能演變。滋,滋生,生長。[23]及可數:倒裝句,即“數可及”。難道數得完嗎?[24]勿:語首助詞,無義。從何益:聽從了有什麼好處。[25]《詩》:見《詩經·小雅·十月之交》。[26]孽:妖孽。[27]僔沓:指在一起熱烈談論。僔(zun),聚語;沓(tà),雜沓。背憎:背地裡互相憎恨。[28]職:語助詞。競:同“竟”,終究。
原邊注:
史蘇之言是卜筮之辭,是預言,其實是事後追記。
下民的罪孽,不是自天而降的。當面談笑奉承,背後相互憎恨,這終究是人為的啊!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於王城[1]。秦伯曰:“晉國和乎[2]?”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3],不憚徵繕以立圉也[4],曰:‘必報仇,寧事戎狄[5]。’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6],不憚徵繕以待秦命[7],曰:‘必報德,有死無二[8]。’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9];君子恕[10],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11],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12],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13]!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14],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15]!’”秦伯曰:“是吾心也[16]。”改館晉侯[17],饋七牢焉[18]。
註釋:
[1]王城:在今陝西大荔東。[2]和:團結一致。[3]失其君:指惠公被俘。喪其親:指將士戰死。[4]不憚:不怕。[5]“必報仇”二句:意謂寧可事奉戎狄,也一定要報仇。[6]知其罪:瞭解惠公的錯誤。[7]待秦命:等待秦國送惠公回國的命令。[8]“必報德”二句:意謂秦國如果送惠公回國,我們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德,死也不敢有二心。死無二,死無二心。[9]戚:同“慽”,憂愁。不免:指秦君不肯赦免惠公。[10]恕:寬恕。[11]毒秦:害苦了秦。[12]貳而執之:心懷二心,就俘虜他。[13]刑莫威焉:意思是刑罰也沒有比這更威嚴的了。威,威嚴。[14]納而不定:既送惠公回國,又不能使他安定君位。[15]不其然:不會這樣。[16]是吾心也:說到我心坎上了。[17]館:作動詞,安置在賓館。[18]饋:贈送。七牢:牛、羊、豬各七頭。
原邊注:
陰飴甥“不和”之對答,出人意表,應對絕妙。
陰飴甥從晉國內“小人”“君子”不和說起,自報德和報怨兩方面暗示秦穆公應該放回晉惠公。近人吳曾祺贊曰:“婉曲周至,足為千古辭令之祖。戰國說士極多,無能出其右者。”(《左傳菁華錄》)
蛾析謂慶鄭曰[1]:“盍行乎[2]?”對曰:“陷君於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3],非人臣也。臣而不臣,行將焉入?”十一月,晉侯歸。丁丑[4],殺慶鄭而後入。
是歲,晉又飢,秦伯又餼之粟[5],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6]。且吾聞唐叔之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