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謀而合,有詩教之功,皇上應該會喜歡。請範宮正先過目,如果您同意,明日就要教坊司演一遍。”
宮廷大戲,又是平時上不得檯面的南戲,胡善圍不敢自專,她需要範宮正先點頭。
能讓胡善圍等到半夜、逐客令都不顧、依然堅持舉薦的本子,範宮正不好掃她的面子,拿在手裡隨手一翻,剛開始漫不經心,但很快被裡頭的詞句和渲染的悲情所吸引。
胡善圍有備而來,說道:“下官查過了,作者高明是元朝末年正兒八經考出來的進士,還是個清廉的好官,科舉出來的官,寫出的劇本初衷是為了教化世人,和民間為取悅觀眾餬口的作者是不同的,改變了蔡伯喈這個人物,把他變成了一個忠孝兩全有情有義的讀書人,又用趙五娘吃糠咽菜,羅裙包土葬公婆的悲情吸引觀眾。這種即有令人唏噓不已的故事情節,又有教化世人的戲劇,正適合宮廷。”
範宮正出身詩禮之家,元朝四大詩人範梈的孫女,豈不明白戲曲詩教之功的厲害?
她看起書來一目十行,很快就做出了判斷:“確實不錯,我明日抽空和你一起聽《琵琶記》,若沒有問題,冬至那日,就選這折南戲,給宮裡換換口味。”
冬至那日,宮廷宴會上演《琵琶記》。
起初一聽是南戲,眾人興致缺缺,但正是開始第一齣戲《水調歌頭》裡,唱到“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時,洪武帝就停了酒杯,這句話正和他的心意。洪武帝認為元朝禮樂崩壞,民心離散,所以大明立國之後,著重禮儀和教化,重塑中原文明。
明明只是一齣戲,卻就敢在開頭說如果戲曲沒有“關風化”教育世人的,再好的戲也徒然,這個觀點正是洪武帝心中所想。
宮廷是大明的中心,而皇帝,是宮廷的中心。洪武帝明顯對這出南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還有那個不長眼的敢打擾皇上的興致?
何況這出戏演到趙五娘吃糠那段,唱詞生動悲慟,極有感染力,馬皇后,孫貴妃等在戰亂時期吃過苦頭的娘娘們皆面露動容之色,紛紛紅了眼眶。
到了羅裙包土葬公婆時,席間多有落淚者。
宮廷大戲沒有胡善圍區區一個七品典正的位置,她遠遠站在一個亭子下,抱著暖烘烘的手爐,獨自一人看著遠方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臺。
北戲的配樂多是琵琶古箏,南戲的配樂多簫管,聲音綿長,故隔著老遠,胡善圍都能聽見樂聲。
恍惚中,她變成了戲臺上的趙五娘,先是“軟怯怯的孤身己”,再到羅裙包土葬公婆後,毅然抱著琵琶上京尋夫的蛻變。趙五娘的痛苦,膽怯,希望又絕望,在絕望裡尋找新的希望,她感同身受,因為她有相似的經歷。
她親手推薦了《琵琶記》,等同將自己無法癒合的隱痛親手一點點撕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然後用力擠出膿血,疼都不能呼吸,擠膿血的手一刻都不能停,必須全部擠出來,隱痛才會消失,舊傷才會真正癒合。
她親手將過去軟怯怯的胡善圍一刀刀捅死了,戰勝了自己,從此以後,若再有人提到未婚夫,她不再一擊即潰,籠罩在往事的陰影中無法自拔。
或許那時候,她只是淡然的付之一笑吧。
不知不覺中,亭子裡的胡善圍臉上有了一抹笑意,她不會再為過去流淚了。
戲臺上,《琵琶記》唱到了最後一曲《永團圓》:
“……共設華筳會,四景常歡聚。顯文明開盛治,說孝男並義女,玉燭調和歸聖主。”
一個歷經曲折最後大團圓的故事以“歸聖主”為結尾,洪武帝龍心大悅,對《琵琶記》大為讚賞,笑道:“《五經》、《四書》,就像布帛糧食一樣,家家都有。高明的《琵琶記》,如山珍海味,富貴榮華家不可無,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