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利益,就是正確的改革。正因朝廷官員大多數都來出自江南,所以我才提出裁去戶部禁止江南籍官員任職的門檻,如此一來,就能得到大部分官員的擁護。”
“還有削減江南重賦,主要是幾乎高於其他地區三倍的田稅,江南是賦稅重地,田稅卻不是重頭戲,靠著商稅,鹽稅等支撐,稍微調整一下,不會像黃大人說的那麼誇張,其他地區立馬要透過加稅來彌補江南田稅的虧空。而且,現在雲南那邊安穩,新移民在那裡安居樂業,開墾田地,每年的稅收總數目都在增加,黃大人,我們要樂觀一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啊。”
“更何況,京城就在江南,皇上削減江南的稅收,必定會贏得江南人民的支援,皇上樹立威信,得民心,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黃子澄聽罷,氣得跳腳,“在科舉制度以前,都是舉孝廉或者貴族世襲當官,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貴族,等級森嚴,窮人家的孩子想要當官,難於登天,需要巴結貴族,得到舉薦,貴族家的孩子生下來就是官,當時推行科舉取仕,不也照樣削去了大部分官員的利益嗎?為何隋唐冒著政治動盪的危險也要強行推行科舉取仕?不就是為了打破貴族壟斷,能者居之嗎?”
“方大人只顧著南人官員的前途,所謂滿足大部分官員的利益,和當年維護貴族世襲的官員不是一樣的嗎?南人北人都是大明的百姓,都有機會當官,莫要有門第戶籍的成見,洪武三十年科舉南北榜案,新科狀元慘遭車裂之刑,這才過去了三年,方大人就忘記了嗎?”
洪武三十年進士科,經過會試殿試兩輪角逐,最後上榜的五十一名進士,全都是南人,一個北方人都沒有。
來參加考試的北方舉人不服氣,大鬧京城,稱為金榜題名為南榜,說考官徇私枉法,欺負北方人,歷朝歷代的科舉考試,怎麼可能只有南人上榜?
且不說別的省市,就連自古以來的北方的公務員考試大戶山東、孔子故里都沒有一人上榜,這不科學。
當時高祖皇帝只有不到一年的生命了,晚年的他本來就多疑,對這個結果十分懷疑,覺得這屆考官不行,一定故意提攜南人,打壓北人,這個對國家的政治穩定不利,長久下去,官官相護,同鄉同黨互相抱團,有才能者不得志,必然會引起政治危機。
高祖皇帝一看考官名單,也全都是南人,更加懷疑,但是科舉結果已經出來了,不可能再考一次,科舉不是兒戲,否則朝廷威信全無。
所以高祖皇帝命令這次科舉的陳狀元等新進士、翰林院幾個學士等人組成第二撥閱卷小組,從落第的舉人試卷中每人選出十人,重新補錄一部分舉子,以平息北方舉子的怨氣,平息爭端。
然而,高祖皇帝還是低估了讀書人會不要臉到如此的地步——再次閱卷補錄,補上來的新進士們,還是南人,一個北方舉子都沒有!
這一下不僅僅是北方舉子憤怒了,就連朝廷為數不多的北方籍貫官員也紛紛上書,表示對補錄結果的質疑,指責南人有門戶之見,抱團排擠北人,朝廷是皇上的朝廷,不是你們南人的朝廷。
前面說過了,高祖皇帝只讓北方官員任職戶部,戶部是朝廷的錢袋子,做啥事都要花錢的,戶部不撥款,什麼事情都幹不了,所以北方官員總體人數不多,但影響力並不小,永遠不要小覷管錢的人。
矛盾不僅沒有平息,反而越鬧越大,甚至引起了官員的分裂和敵視。
高祖皇帝震怒,遂命陳狀元等人把北方舉子的試卷拿過來,他要御覽,看看是不是北人舉子真的差到連補錄都沒有機會。
陳狀元剛剛當了二十幾天的狀元,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決定既然都做下了,就乾脆一條路走到黑,反正他是皇上欽點的狀元郎,一舉成名天下知,還能把他怎麼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