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4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師的身份只是兼職,他們都有主業,比如東宮右春坊的學士解縉,就是內閣的第一秘書,永樂帝的智囊團首領。李至剛是禮部尚書,也是東宮左春坊的學士。

漢王聽了,大喜過望,“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情?”

紀綱:“就在上午。”

漢王又問:“李尚書的岳父真的犯了罪?”

紀綱似笑非笑,“李尚書早就上下打點好了,殿下覺得這個案子還能有什麼證據嗎?”

混到六部尚書,一品大員,早就修煉成精了,屁股都不乾淨,只要不是什麼驚天大案,李至剛尚書的位置穩當的很,不會因為區區一個御史彈劾就丟官。

所以這個案子翻案是翻不了的,關鍵證據早就沒了。

就像當年胡善圍堆了兩座銀山,千金散盡,把範宮正沉船的證據交給建文朝的刑部尚書暴昭,暴昭以名譽發誓,破案到底,背後卻不了了之。

公正,權術,官場上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片灰色地帶。

禮部尚書李至剛有才華,曾經和解縉一起修過《太祖實錄》,否則他也不可能被選為東宮左春坊學士,給太子當老師,和太子有師徒的關係。

在講究尊師重道的時代,太子這樣做,可謂是大義滅親了。

漢王腦子轉的飛快,“皇上規定,太子傳喚大臣時,必須至少成雙成對,同進同出,不準單獨召見,當太子斥責李尚書的時候,誰在場?”

紀綱說道:“內閣大學士、右春坊學士解縉,還有左副都御史劉觀。”

由此可見太子之謹慎小心,嚴格準守程式,傳喚大臣規定最少有兩人在場,他不會掐著兩個人,往往會安排第三個人,以防萬一。

解縉既是內閣大臣,也是東宮的老師。劉觀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類似現在的中紀委,負責監督百官,尤其是大官。

都察院最大的官是左都御史,類似中紀委書記,劉觀是左副都御史,相當於中紀委副書記。所以太子斥責李尚書時,解縉和劉觀在場最合適不過了。

紀綱“說著無心”,好像只是隨便聊一聊,八卦而已,漢王卻聽者有意,他用放大鏡觀察,恍惚覺得眼前的蛋有了一個裂縫,興奮得蒼蠅搓手。

解縉是東宮的死忠了,他一句“好聖孫”,是朱高熾得封太子的“罪魁禍首”,也是漢王的眼中釘,肉中刺。

但是劉觀……劉觀本身就是個左右逢源的不倒翁,可以爭取一下的。

漢王心生一個一箭雙鵰之計。

且說永樂帝在親征途中處理國家大事,其中彈劾禮部尚書李至剛的奏本就在其中。

永樂帝親征,朝中大臣都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水至清則無魚,人品不可能都那麼純潔無暇,但都是能臣,特別能幹事。

永樂帝看到奏本,以及附錄裡太子訓斥李至剛,心下不悅。太子沒有處置禮部尚書的許可權,可以給予口頭警示批評,但是,永樂帝覺得太子僅憑御史的奏本,都沒有核實事件就把李至剛訓了一頓——還是當著解縉和左副都御史劉觀的面,覺得太子還是急躁些。

永樂帝回覆太子,把他給太子監國制定的核心價值觀畫了幾句重點:

“朕命爾監國,凡事務寬大、勿躁急,文武群臣皆朕所命,雖有小過勿需折辱,亦不可偏聽以為好惡……天下機務之重,悉益審查而行,稍有疏忽,累德不細……”

首先是寬大處理,然後是不要偏聽偏信,審查之後再做決定。

太子得到父皇回覆,左右為難,其實他何嘗不明白?他早就把父皇制定的監國核心價值背了一百遍。

聽起來好像不難,當個好人,寬大處理,一遇到大事就拋給永樂帝處理,自己不要粘上。關鍵是把握其中的度的問題,太難掌握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偏執上將的金絲雀

良北桑

東隅雖逝

伊伈

君非良人

小小白

重生後庶女黑化了

阿鯨

殃君

傅安良

[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

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