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節,大明徐後傳,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四弟,你太冷血無情了!”
朱棣說道:“臣弟在太平鄉勞作,麥子地裡灑滿了臣弟的汗水,臣弟對家鄉的感情深厚,並不亞於太子殿下。但蚌埠和淮河下游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我們身為天家,不能厚此薄彼。”
“鳳陽多年災難兵禍,荒蕪已久,去年父皇才從蘇杭遷了四千戶人家來到這裡耕種,而蚌埠和下游有百萬人口。淹鳳陽,我們尚能開倉救濟百姓;淹蚌埠,我們的糧倉恐怕杯水車薪,要鬧□□了……”
朱標從出生起就被朱元璋視為繼承人,悉心培養,身邊皆是大儒名士,在文人圈裡長大。而朱棣這種後來出生的皇子自幼就扔進軍營裡觀戰,長大後衝鋒陷陣,習慣和武將相處。
這是朱元璋早就安排好的,馬背能平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將來太子即位,治理國家,其他兒子分封都各地邊關就藩,保家衛國。
所以朱標和朱棣同為皇子,但兩人成長的環境截然不同,朱棣個性冷硬強勢,沉默寡言,處事實際,顯得冷酷無情。
朱棣列舉事實和數字,建議舍小保大,將損失降到最低。而朱標有自己的立場和盤算:因為這一次他是封旨代表父皇來家鄉賑災的,結果賑來賑去,居然把自己家鄉當洩洪地放水淹了!
傳出去太子顏面何存?威信何存?
朱標連連搖頭,“不行!絕對不行!你叫父皇將來有何臉面見家鄉父老?見朱家列祖列宗?!”
太子不肯接受建議,朱棣只得退而求其次,畢竟太子代表父皇來家鄉賑災,一切都要聽從太子指揮。朱棣說道:“此事事關重大,臣弟這就奏請父皇。”
朱標按捺心中的不快,說道:“可是京城路遠,八百里加急至少一天才到京城,等父皇做下決定,不知要等什麼時候。萬一河水暴漲,沖毀堤壩,我們做什麼都晚了。”
朱棣推開大帳的窗戶,指灰濛濛的天,“今天雨勢變小了,上游則已經天晴,臣弟翻閱鳳陽縣誌,鳳陽差不多每隔五到七年一次水災,偶有不同,今年離上次水災才第三個年頭。何況父皇封鳳陽為中都後,拓寬了河面,加固河堤。”
“鳳陽還有上萬的駐軍守護中都和皇陵,這些軍士都已經緊急調到這裡修補潰口,日夜填埋土石。臣弟會日夜堅守在堤壩上,親自督陣,如果河堤能扛過這次洪峰,保住鳳陽,下游蚌埠等地也能有驚無險的扛過去。”
以前鳳陽是個窮地方,朝廷不會出兵出壯勞力死保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而現在不同了,鳳陽是中都,雖然人口依然稀少,依然窮困,但多了一道不亞於京城的城牆和守城守陵的軍隊,尚有翻身的可能。
朱標拍著朱棣的肩頭,說道:“四弟說的甚是,我們不能輕易放棄家鄉。你我兄弟齊心協力,定能幫助中都度過難關。”
朱棣點點頭,說道,“太子是儲君,身份貴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請太子移駕韭山避險,河堤就交給臣弟守護吧。”
朱標覺得四弟說的有理,死守河提這種事情風險太大,他是一國儲君,不好冒險。四弟是親王,帶兵打過仗,將守堤軍隊交給他指揮再合適不過了。
朱標當即寫了手令,按下東宮的印璽。朱棣匆匆拿著太子手令調兵遣將去了。
朱棣走後,朱標的老師、東宮贊善大夫、江南第一名士宋濂進來了,聽太子講完他和燕王的商議結果,連連搖頭大呼,“太子殿下,你做錯了,連犯三個大錯啊!”
見恩師如此痛心疾首的樣子,朱標大驚,“老師,我錯在何處?分明是燕王冷血無情,差點讓家鄉再受劫難啊!”
宋濂說道:“殿下這次的確是替皇上來鳳陽賑災,但是身為儲君,應該顧全大局,鳳陽是家鄉,但大明所有百姓都是太子的子民。應該以大局為重,不管‘淹鳳陽,保江淮’這個計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