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陛下你可不能學楊廣
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1章 陛下你可不能學楊廣,人在南宋,我與蒙古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立刻打斷陳戴:“漢武帝這招可以學下。”
“凡治理黃河,相關官員,當地官員全得上,治理不好,都不要回家。”
“治理的好,就算功績。”
工部眾官員苦笑,但不得不認為,皇帝這招,或許有用。
陳戴接著又道,後面到東漢永平十二年,朝廷派王景治理黃河,這人非常擅長水利,這次發卒幾十萬,這個卒可能也是當兵的意思,也可能是百姓的意思,但根據漢武帝的經驗,搞不好動員的還是當兵的。
這次乾的挺好的,他們先修系統的黃河大堤,又弄了新河道,還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門。使“河汴分流”,收到防洪、航運和穩定河道的效益。新河自今濮陽市與故道分離,經範縣、東阿、濱海,至利津入海。這條河道一直維持到北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近千年無重大改道。
這次修理維持了上千年,可見古人的智慧和能力還是相當強的,只要讓專業的人去幹專業的事就行。
但進入他們大宋之後運氣就不好了,宋朝是黃河災害大發生的年代,遠遠超過前朝。
當時由於京師開封就在黃河下流,北宋其實也挺重視的,但重視也沒有用,黃河災害發生太多。
北宋慶曆八年(1048),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陽東北)決口,改道北流,經內黃、大名、靜海,至天津入海,稱“北流”。嘉佑七年(1062),黃河又在大名第五埽(今河南南樂縣西)決口。
大宋朝被弄的焦頭爛額,到處修補,再後期到北宋滅亡,這事就不好乾了。
金國和南宋都顧不到黃河,到金國滅亡時,這麼多年時間,黃河下游長期沒有一條固定的河道。
這是什麼概念,就是經常一發大水,河道就變了。
這之後一直要到元順帝時期,元朝才開始整治黃河,這已經又是一百多年後的事了。
按陳戴所說,兩宋治理黃河都集中在北宋,主要有三次,但全部失敗了。
這三位皇帝分別是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三位皇帝都想幹一件事,就是讓黃河改道,然後全部失敗。
乾的最差的就是宋神宗,但這個鍋吧,要讓王安石來背,因為是王安石主持的。
趙與芮聽到這裡,馬上打斷陳戴:“王安石懂水利建設?”
眾工部官員面面相覷,也不敢說什麼。
皇帝常說,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王安石你懂個齊八毛水利。
王安石弄了個曹村缺堤出來,後果相當嚴重,不僅讓曹村潰堤,還淹沒了大約三千萬畝的良田,使得曾經非常繁榮的淮河地區瞬間就變成了“死城”。
趙與芮聽的都要跳起來。
他到處查沒糧田,想抄沒三千萬畝田有多難?王安石大神隨便一下就淹了三千萬畝。
但後面宋哲宗表示我不服,我肯定乾的好,比前面的皇帝都英明。
結果又是失敗。
後世還有學者說北宋之所以滅亡,治理黃河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治理不力,讓附近大片區域,受到沉重的災難,使很多百姓也流離失所,嚴重消弱了北宋的國力。
說到這裡,陳戴等有幾個官員小心翼翼看了眼趙與芮,大概他們的意思是,現在大宋國勢相當好,陛下你要不要再等等?陛下你可不能學楊廣?
皇帝趙與芮和楊廣似的,似乎想在位期間把所有的大事情幹完,這才剛和蒙古議和,就要治理黃河,大夥還是挺擔心的,一旦和宋神宗一樣來個神操作,幾千萬畝田被淹沒,那就是搞笑了。
當然,兩宋乾的爛事不止這些,“建炎二年,東京留守杜充,聞有金師,乃決黃河入清河以沮敵,自是河流不復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