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零四章 南宋經濟大發展,大宋中興傳,乾兌,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142年,趙構採納了左司員外郎(尚書省農業司副司長)李椿所提出的“經界法”,開始重視南宋的農業生產。
經界法顧名思義,就是把你佔的田地劃出邊界,算一下多大,土地肥沃程度怎麼樣,然後按照比例收取莊稼稅。
這樣一來,就能打擊那些非法兼併土地的勢力,你佔的多就交的多,杜絕佔著茅坑不拉屎、佔著良田不交租的現象。
據李椿調查,平江府原來農業稅有七十萬石之多,現在人口少了,按戶籍也應該有三十九萬石,但實際收入只有二十萬石。
少的部分,要麼是被貪官汙吏佔走了,要麼就是百姓流離失所沒有土地耕種。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百姓對政府產生了很濃重的不滿情緒,拒絕向政府繳納賦稅。
無論是哪種情況,趙構都必須要讓民眾休養生息,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沒有了百姓的支援,南宋政權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休養生息的第一步,就是在清丈土地、查證戶籍以後,對那些在戰爭中失去土地的民眾,借給他們官田耕種。
接著,又透過官方貸款、免租、免稅等諸多形式來激勵農民,繼而透過百姓自身生產力的提高來促進南宋整體生產力的提升。
趙構還大力招攬北方來的流民,讓他們有地種,有衣服穿,借錢給他們買生產資料,免息免稅,一免就是幾十年,讓他們安居樂業。
這麼好的政策,自然吸引了很多流民大力搞生產,截止到1148年,已經有七萬多畝荒田被開墾出來,顯而易見,經界法的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
除了發展農業,來錢最快的自然還是商貿,在陸上絲綢之路受阻的情況下,趙構大力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自開通以來,一直是中國與西方世界溝通貿易的一座重要橋樑。
傳統的絲綢之路,自中國西漢都城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後到達中亞,之後途徑中東地區直達地中海,最後抵達終點站羅馬,長達六千多公里。
從絲綢之路起點長安出發,途徑隴西高原、河西走廊到玉門關和陽關的這一段路程,被稱為絲綢之路的東段。
北宋初年,西夏崛起,宋夏戰爭不斷,隨著西夏與宋朝對峙局面的形成,西夏牢牢地將絲綢之路的東段控制在在了自己手裡。
後來金國又崛起,宋國連陝西之地都失去了,現在宋國要想走絲綢之路,都要跨過敵國的國土,這顯然太不方便。
還好,南宋海岸線漫長,加上造船技術發達,一直以來官方都鼓勵海上貿易。趙構曾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
商鞅變法時曾經說過:“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如果單純的以經濟利益來看的話,商業確實是要高於農業,趙構主張發展海洋經濟的大方向是正確的。
唐代以來,中國的海外貿易就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廣州成了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宋朝繼續發揚優勢,到了南宋初年,因為北方戰火不斷,南方的海外貿易已經成為南宋續命的良藥。
南宋的海外貿易收入,最多的時候佔了全年財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遠超前朝任意時期,成為國家不可或缺的經濟組成部分。
除了海外貿易,邊境貿易也是不能忽略的賺錢手段,宋國每年交給金國的歲幣,很大一部分就是要靠邊境設立的榷場賺回來。
榷場,就是官方監管的邊境貿易市場,早在北宋時期,宋遼之間就設立了榷場,北宋給遼國的歲幣,就是從榷場貿易中賺回來還有多。
紹興和議之後,宋金於1142年正式設立邊境榷場進行雙方貿易往來。
其實早在宋金交戰的時候,榷場就已經開始初具規模。
榷場的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