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耕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5章 選官制度,三國:曹賊也太捲了,夏耕煙,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事我也知道,陛下也知道,陛下讓曹洪自查,安排荀彧監督,分明是想給曹洪一條活路,若由我這個太尉來查,曹洪及百餘位涉案之將校官吏,將無一倖免,這絕不是陛下想要的結果。”
曹洪雖然作戰勇猛,但為人貪財吝嗇,喜歡財貨,曹操叫他管理軍餉,就像是把肥肉掛在狗嘴邊上,狗嘴就算不全吞下,也會舔下一些油來。
事後斬殺三十八人,也算曹操對曹信的交代。
曹信也沒有繼續揪著曹洪不放,曹洪在戰場上多次救過曹操的小命,是曹操的心腹,肱股之臣,曹操絕不會因為這點小事殺了曹洪這員心腹大將。
他若抓著不放反而顯得太不近人情,畢竟都姓曹。
“子敬,新的官選制度何時能出臺?”
曹信問道。
“大王,此事還在撕扯中,怕還要再等上一些時日。”
近期除了查抄貪墨軍餉之人,曹操和眾大臣也在商議制定新的官員遴選制度,希望新制度能為朝廷篩選出德才兼備的官員。
訊息傳出後,在朝廷內外引起巨大的轟動。
因為漢朝一直實施察舉制,察舉制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由地方州郡推舉出當地名士為孝廉。
人口滿二十萬的地區,每年舉孝廉一人,滿四十萬每年舉孝廉兩人,人口不滿二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人口不滿十萬,每三年舉孝廉一人,以此類推。
被舉薦為孝廉之人,大都是當地名聲不錯的儒生、名士、大孝子。
譬如曹操、袁紹、孫堅等人,全都被舉過孝廉。
除了舉孝廉,還有舉茂才,茂才即秀才,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為茂才,主要由各州長官舉薦手下工作能力強的官員官吏,每年一次。
是小官小吏上升的主要途徑。
無論孝廉或者茂才,官員推舉制度主要依靠地方官吏,遴選人才的權力落在各州郡的長官及世家大族身上。
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才制度。
有很多人為了舉孝廉,常常用各種奇怪的手段來養名望,做名孝子。
這種方法常常被人鑽空子,也導致漢朝末期,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被選出來的官員,大都品德一般。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到了大晉,曹操繼續用‘察舉制’,由地方推舉人才,並在許都設立求賢館,招攬隱匿在田野間的賢士。
效果不錯,但察舉制的弊病依然還在,選官的權利被各地豪門大戶掌控,削弱了朝廷對地方的管控,導致很多有才華的人,遺落在荒野中。
商議十多日,有人提出繼續實行察舉制,被推舉之人來到許都後,參加筆試和麵試,根據考試的表現,授予相應的官職。
這個辦法聽起來不錯,但大晉朝太大,需要官員太多,靠各州每年推舉秀才和孝廉,人數太少,不能跟上大晉發展的需求。
有人提議增加各州推舉的名額,擴大基層官員的數量。
這個提議也不穩妥。
就在曹操和眾臣焦頭爛額之時,御史中丞陳群提出一個建議,用九品官人之法,來挑選人才。
吏部根據中正所提供的家世及道德、才能,來安排官職。
正是大名鼎鼎的九品中正制。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