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蜘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八十九章 混亂的和平,抗戰之血色戰旗,西方蜘蛛,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央大學的鬧事學生也最終被迫服從政斧的安排,到上海唸書去了。

這次進校園,蔡遠飛他們的功勞不小。但事實上,僅憑蔡遠飛他們這一夥軍官是不可能“點火”成功的,真正在運動中發揮作用的是混雜在學生中的“人民服務隊”——也就是“五毒”中的“青年從”。

所謂“青年從”,簡單地說就是“青年從軍退役人員”。前面講過,“十萬青年十萬軍”時期有個政策,青年軍從軍人員退役以後可以選擇進學校讀書,由國家提供學費。現在抗戰結束了,一大批拿政斧薪水、受三青團領導的“青年從”就湧進了各大校園。他們的學習基礎不好,學習成績更加不妙,但卻可以不在乎學校的考試、不在乎學校的紀律,作為流氓學生和學生特務,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公害。

“青年從”有點像是“軍官總”的孿生兄弟。在校園裡,他們的組織姓不亞於學生會,攻擊姓卻更加殘暴,他們兼有學生的輕率和兵痞的野蠻,卻失去了理想的單純,犯起渾來無法無天。他們可以打老師、打同學、大鬧課堂,可一旦對上級不滿,他們也敢打警察、罵官員、圍攻政斧。1946年4月,剛剛在“反蘇運動”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青年從”就轉而大鬧南京總統府,有個傢伙居然還在總統府的牆上畫了個大王八,而這位敢在蔣委員長辦公室的大門口表現漫畫才能的傻大膽,就是蔡遠飛的老朋友潘崇德。

1946年4月之後的南京,就像是政治鬧劇的大舞臺。

一方面,報紙上接二連三地登出各種各樣的“好訊息”,另一方面,大街小巷間卻充滿了天怒人怨,集會遊行和抗議漫罵此起彼伏——而有意思的是,這些不滿的情緒又往往是因為那些“好訊息”引起的。

比如,有好訊息說,蘇聯從東北撤軍了。

可是,外國的撤軍並沒有換來中國的和平,蘇聯人前腳剛走,國共兩黨後腳就打了起來,4月份以後的東北地區成了軍事衝突最激烈的戰場,而就在這時候,南京城裡的東北人也紛紛上街請願。

抗戰勝利後,大批的東北籍軍人、學生和陣亡將士遺屬滯留在國統區,他們無法返鄉、沒有經濟來源,生活窘困不堪。中山大道上每天都有東北軍人舉著“要回家,要工作”的牌子申請救濟,還有的孤兒寡母打著招魂幡討要撫卹金,個個面黃肌瘦,衣衫襤褸,就像叫花子一般。

姜鍵的母親是位心善的東北老太太,她經常守在兵營的門口,遇到軍官就問:“孩子,您有沒有用不上的東西呀?都送給大娘吧”然後就踱著一雙小腳去救濟老鄉。姜鍵這時候是二大隊的副隊長,他自己不好出面辦這種事,卻也經常在私底下發牢搔,責怪政斧虧待了東北人。

當時,與東北有關係的[***]人幾乎全去了“滿洲”,一般人並不知道東北明煮聯軍的司令是[***],卻都知道張學思出任了遼寧省主席,藉著“張大帥”的名頭,招兵買馬的號召力很大。於是許多人都認為國民黨只派“外鄉人”去東北是搞不過[***]的,最好的辦法是把張學良放出來,讓他帶著老部下去和[***]和蘇共爭地盤——憑著張少帥的影響力,且不說能不能趕走“明煮聯軍”,至少能夠讓[***]發展不起來——這樣的話,中央政斧在東北既不花錢,也不費力,[***]可以把精銳部隊集中在平津地區,先南北夾擊、解決華北問題,再圖謀恢復東北

這個想法或許有道理,但實際上根本就行不通。抗戰期間,東北受到的破壞比較小,比中國其他地方富裕得多,為了能去“滿洲”發“接收”財,中央嫡系自己都爭破了頭,誰還會讓這個美差落到“東北破落戶”的頭上?更重要的是,1946年,正是蔣總裁滿懷壯志準備一統江湖的時候,他剛剛把拜把哥哥龍雲軟禁起來,又怎麼可能再把拜把弟弟張學良放了出去。因此,盼望回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進擊的大明鐵騎

省墨

幹宋

任鳥飛

我生活在初唐

江中小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