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意外的發現
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0章 意外的發現,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初還是隻能制紅糖(黑糖),還有脫色的有點白的糖,類似後世的冰糖,而晶瑩如雪的棉白糖似的,還得到明朝中期,福建人偶而發現的黃泥水淋糖法,也正因為這個發明,使當時的白糖成為與絲貫,瓷器並列的三大出口商品。
“還有白糖?”盛庸也奇怪的問。
“多試試,找人想想辦法,可以把紅糖變成白糖,像雪一樣,可以賣高價。”朱高煦拍拍腦袋,可惜老子也想不起來。
王櫟道:“殿下放心,我會想辦法的。”表情極為認真。
朱高煦又道:“通知所有人,無論是誰,只要想到辦法,把紅糖轉白,或者其他方面,包括種田,種甘蔗,能讓技術飛進,增加產量的各種方法,都有重賞。”
“千兩白銀或同價的物品起步,良田珠寶,要啥有啥。”
朱高煦這一說,連盛庸也動容,畢竟明朝時的工匠和農夫們誰會看的起,哪有這麼重獎的。
幾人在外面轉了幾圈,中午在其中一個屯堡裡隨意吃了一點,又到附近轉了轉,在下午時,便回到寶月關南岸。
這邊有個市場,主要是當地的土人,把各種山裡的珍物,和特產,拿出來賣換,和當地的明人交易。
因為在朱高煦來之前,這邊明人就三四百人,其中廣南府有少數官員,絕大部份明軍都在寶月關駐守,也就是明軍在這邊是最多的,所以土人們把市場弄在這裡。
朱高煦數萬人馬到了後,除了在山上和各路口的,大部份營房和駐地也是以西洋江為主,土人見狀,把市場弄的更大,每天都有上百個攤位在這裡。
朱高煦他們下午到這裡,也是因為這個時候的人最多。
月寶關原駐軍已經全部被調走,換成了漢王三護衛的親信。
當地四十個屯堡,每屯一百人每天都要訓練,通常下午四點左右就休息。
這時,大量的人就會到現場來看看,有什麼好玩好吃的東西可以更換。
土人們不收寶鈔,但大明的銅錢和銀子都收,更喜歡大明的鹽,糖、布等物。
屯戶沒啥錢,但月寶關的駐軍每月有軍餉,是土人們眼中的富人。
朱高煦不但發錢,還發鹽和糖,把三護衛好好的的拱著,這可是他的底子和最大的靠山。
好在朝廷分擔了絕大部份軍餉,朱高煦只是在朝廷支餉的前提上,又多派一點,所以一年總支出大概在十萬兩白銀左右。
要不是前期靖難他賺了錢,這會可真幹不起這麼多的事情,養不了這麼多兵馬。
朱棣靖難時,完全靠燕王府多年積累,加上打仗破城時的搶掠,這才支撐起靖難軍的餉銀和用度。
朱高煦這才開府幾年,能存多少銀子,所以必須得自己做生意。
此時的市場上人聲鼎沸,到處都是吆喝聲,但大部份土人的話,明軍都聽不懂。
好在現場到處都有翻譯,也有土人漢話說的比較溜,畢竟從大理王朝到宋和元,一直有漢人在這邊。
朱高煦聽了會,感覺像粵語,考慮到廣南府和廣西極近,距離昆明極遠,這邊處於兩省交界處,他們的話像粵語也算正常。
雲南這邊現在傣族多點,而儂氏其實就是壯族,聲音是偏粵語一點,只是比粵語更加難聽懂。
如果他們一字一字慢慢說,朱高煦估計還能聽懂部分。
但是隻要說快點,朱高煦完全聽不懂。
朱高煦帶著盛庸、洪錚、孫城、王櫟,還有宦官鍾顯,就這麼幾個人走在市場上,不遠處的身後跟著一隊親兵。
聽著四周吵鬧的聲音,看著土人和明人在討價還價,甚至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盛庸他們更是聽的一臉蒙,完全不知道四周的人在說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