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皇帝載入史書的話
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9章 皇帝載入史書的話,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b><\/b>
鹽業關係民生,所以歷朝歷代都是管控經營。
管控的理由是為了老百姓好,怕老百姓吃不上鹽,朱高煦當然只能笑笑了,那咱們也要為老百姓好,不能讓老百姓吃不上鹽。
所以他也是大費周章,定了很多新規。
此時大明的鹽田,主要有福建,廣東,浙江、山東沿海等地鹽場,還有云南,四川等地的鹽礦,當然,海邊鹽場還是主要食鹽來源。
除了朝廷自留的百分之十,朱高煦把餘下各省的鹽場也好,進行拍賣後,責令鹽商不得有摻沙子,市面上賣價定為每斤八文,至於各鹽場出廠價,那朝廷是不管的。
洪武到永樂初,民間售價基本在六七文左右,現在定為八文,也不管出廠價,就是保證鹽場主的利益,同時讓百姓也承受的起,但如果出廠價太高,地方商人不願意拿,你鹽場主要到處開店鋪,也是件麻煩事。
除了保證價格,還要保證產量,各省鹽場都有規定的最少產量,要他們按時投入市場,保障民需。
當然,以前海邊很多農戶或自己弄鹽搞走私,但以前這事需要各地巡檢司去查處,現在不用官府出面,當地正規鹽場老闆就不能放過這些走私私鹽的。
這種讓群眾對付群眾的方式,可以大大省卻官府精力。
以後個人走私弄鹽會變的極難。
從朱高煦的經驗來看,朝廷想幹好一件事,首先要讓利於民,你不能想著和辦事的商人去爭利。
商人有的賺,才願意幹這件事。
其次朝廷一定要做好監督,商人乾的不好,就處罰,治罪,乾的好,就要獎賞,這樣才能形成有益的迴圈。
然,歷朝歷代以來,最大的問題,還是監督。
別說商人有多壞這種廢話,中國老話叫‘無商不奸’,這話就是廢話。
只要你制度上去了,再奸的商人也得老老實實辦事。
東本國商人不奸嗎?只要監督到位,處罰嚴重,你看他們敢耍奸嗎?
大明這麼多奸商,就是監督不到位,處罰不夠重,簡單來說,朝廷官員不幹事,因為對他們來說,升官發財最重要。
朱高煦認為,做為皇帝,幹好自己的本職,抓好官員的監督問題,做什麼都會很容易。
你別管民間怎麼經營鹽業,怎麼增產降產,怎麼惡性競爭,怎麼打商業戰,你朝廷就管好官員,讓他們按律監督,認真做事,肯定不會出現問題。
拍賣天下鹽田的那天,朱高煦當著天下鹽商的面道“歷朝歷代以來,鹽業都由朝廷經營,朕這次是首開先例,讓利於民。”
“朕的要求很簡單,朕管好自己的官員,讓他們不擾民,不坑民,不害民,一切事情按律秉公處理,做為對朕的回報,你們要讓百姓吃的上鹽,吃的起鹽,吃的到好鹽。”
“大家各按其職,做好自己的本份。”
“如果因為朕的官員影響到你們的經營-——殺,官員犯罪,罪加一等,朕的經驗告訴朕,殺人雖然不能扼制貪官,但如果不殺,只會越來越多。”
“而你們,如果不好好經營,影響民生,朕,一樣不會放過。”
朱高煦的意思很簡單,大家各司其職,我管好官員,你們好好做生意。
官員管不好,是皇帝的錯,生意做不好,是你們的錯。
朱高煦是當著天下鹽商的面這麼說的,如果官員犯錯,肯定是朕沒有管好,是朕的長刀,不夠鋒利,是朕的律法不夠完善。
因為有經驗告訴朱高煦,這個世界,確實某些地方可以管好官員。
皇帝的這番話很快傳遍天下,也被載入史冊,如果官員沒管好,肯定是皇帝的錯,是大明律法的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