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1章 無比巨大的投入,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到戶部後,立刻叫了戶部左侍郎陳思聰,右侍郎陳洽。

陳洽在永樂年間為大理卿,也是呂震的前任,當過吏部左侍郎,這幾年位置換來換去,不見升職也沒降過,他是個老實人,也從來無所謂,皇帝換來換去,讓他幹啥他幹啥。

陳思聰永樂時是福建按察右使,福建降朱高煦時,他也第一時間降了漢王,漢王進京後,就升戶部左侍郎。

夏原吉把兩人叫來,然後三人到了一個僻靜的屋子,把材料拿出來“來,一起看看,陛下又有新政。”

左右侍郎面面相覷,新皇帝上臺後,基本每年一個新政。

第一年栽軍,軍田分離,第二年確權分田,第三年全面稅改,一環套一環,立馬把大明稅收提升數倍,國庫也富足起來。

於是三人圍在一起,細讀皇帝新政。

教育科技部下面分為教育司、科技司、醫學司,軍校司、職稱司。

然後京師新興建三所大學,分別是應天大學,應天科技大學,應天醫科大學,應天軍校,分別由四司管理負責。

應天大學的學生除了儒家經典外,主要學課是數學、地理,包括大明行政知識,世界地圖等,主要培養老師和官員。

應天科技大學主要是培養工匠、鐵匠、炮匠、火器匠、船匠,甚至種田水利人才等等,相當於後世的技術學院。

醫科大學就是顧名思義培養醫生和軍醫的。

而軍校則是培養陸軍和水師軍官。

皇帝分的很細,每個學校有多少學科,準備多少個班,都給了初步數字。

像應天大學,準備第一年要收二十個班,每個班五十人,共一千人。

科技大學要求五十個班,共兩千五百人。

醫科大學要求五十個班,共兩千五百人。

軍校要求一百個班,共五千人。

三人越看越心驚,夏原吉看到後面臉都黑了,從皇帝的安排來看,這項投資是巨大的,史無前例的,並且是持之以久,要多少年的連續投入,簡直就是個無底洞。

陳洽很快就叫了起來“每所大學要能同時容納兩萬人上學,和吃住,這得多大的地方?”

“我們京師附近,還有能建四所大學的地方?”陳思聰也驚問。

夏原吉則苦笑“陛下當年確權分田時,已經預留了地方。”

當年他不知道皇帝要幹啥,現在算是明白了。

皇帝預留了大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要興建這四座學校,連地址都在材料裡寫好了。

皇帝準備從今年起,正式開建三所大學(其中軍校選址大校場,那邊從洪熙元年就在建,都快完工了。)看來皇帝還是把軍事當第一位。

皇帝的要求,五年內要把三所大學全部建好,然後第六年招生,一千人,次年兩千,三千,四千,十年內,每所學校要招滿兩萬人。

僅這個投資就巨大了,夏原吉臉黑黑的道“能容納兩萬人學習,吃住,每所學校,最少要投資千萬白銀以上,三所大學,就是三千萬。”

“分五年完成,每年也得六百萬。”

夏原吉現在也是毛估估,真正建造起來,其實用不到一千萬,因為現在房子建造成本挺低的。

“每所學校,按這規模,最少要配五百個老師,陛下要幫老師評職稱,按官員待遇來,相當於最少增加兩千名官員,就算平均每人二百兩一年,一支開支就是四十萬。”

夏原吉非常震驚皇帝的腦洞。

皇帝要求今年開始建學校,同時在地方上招老師。

老師按官員待遇來,還設品級。

然後有職稱,分別是初級老師,中級,高階,特級。

初級老師又分三檔,一檔設正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