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炒辣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章 軍府與府兵,晉塢,豆豉炒辣椒,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部分可以不用設防外,四境雖然苟安一時,但都是潛在的敵人。
此時經過兩年時間,四面遷來的流民已經在司州安定下來。是時候將他們也納入兵源了。
改革的第一條,就是將五旅之兵,與地方掛鉤。
目前的潛在的敵人,一共來自四個方向:河北的石勒、平陽的劉聰、關中的劉曜、還有南邊荊州的王敦。所以桓景讓二三四五旅分別負責各個方向的防務。比如防衛劉聰方向的第三旅,就屯駐在河陽和箕關一帶,一旦劉聰來攻,可以立刻持有箕關。
每個旅也有了對應的軍府,與郡府相關聯,比如河內郡的軍府,就要負責原第三旅對劉聰方向的兵源和糧草,軍府自行管理軍資。這樣軍隊和地方繫結,平時,軍隊協助當地耕種,戰時,地方反哺軍隊。
這些軍府,則以四個主要潛在敵人所在位置做了命名,分別為襄國府、平陽府、長安府和南府(為了不刺激王敦)。
至於第一旅則與從前的榮譽營合併,成為了桓景的“禁衛軍”,稱中府。衛戍營依然由桓彝負責,主管洛陽的防務。這兩支部隊則是唯二脫產的精兵,當然也是合全州之力供養。一旦四境出事,可以隨時馳援當地軍府。
改革的第二條,則是將軍中體制,與民治統一。
司州因為先前塢堡主勢力薄弱,剩下的塢堡主如李矩、郭誦等,也還算配合,所以很快就查清了戶口。
不過隨著流民的增多,管理開始變得艱難起來。有人的地方,就會產生自組織:不光是流民內部形成了幫派勢力,而且部分塢堡主,也偷偷將流民吸納進部曲隱匿起來。
桓景先前忙於征戰,所以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周圍局勢穩定之後,打算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再又一次將境內人口排查一遍後,各塢堡主被打散進軍隊。雖然他們仍然對土地有所有權,然而既然進入軍府編制,那麼就需要照軍中法度來提供軍糧、兵源。
這是一個後世保甲制和三長制的魔改版: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軍中的同伍,在平時也是鄰里。保長和甲長要麼是當地計程車族,要麼是軍中百夫長以上軍官。負責。這樣做,是桓景對當地塢堡主的妥協。
司州一帶除了自己,最大的塢堡主也就是李矩,其餘的塢堡主往往不會超過百戶規模,於是當地士族勉強接受了從擁有部曲的塢堡主,轉變為當地的地主和保甲長。雖說在後世看來這算不上進步,但在此時,相比其餘地方,歸軍府管轄的最基層流民至少對保長甲長沒有人身層面的依附。
當然,不滿的人還是不少。一些塢堡主中較傳統的人物認為,這樣會導致世家失去家族的“傳承”,面對這幫丘八毫無還手之力;而新軍中不少士卒也擔心這樣的制度會蛻變為曹操式的軍屯,最終大家從自由的軍人,在一次次對士族的討好後,淪為了世家大族的部曲。
這些反對勢力都被桓景用強力暫時壓制著:全司州境內,不準妄議改制,擅自議論形成輿論者,富者剝奪田產,貧者鞭笞數十。高壓一段時間之後,眾人見情況並沒有迅速惡化,反對的聲音暫時消停了。
但是,這些不滿的聲音也都傳進了桓景的耳朵。有魏國的前車之鑑,桓景確實擔心這個制度迅速腐壞下去,最後保長甲長的官職都變成給世家大族謀私產的終南捷徑。
所以有了改革的第三條,設立直屬於自己的精幹監察機構
桓景先前走的是商業與間諜混合的情報模式,但這個模式多是對外的情報。從現在起,桓景開始從唐泰斯的商隊裡面選取精幹的流民少年,重組成一支百餘人的監察機構,號為“尚虞備用處”。之所以選擇流民,是因為流民受新軍恩最多,足夠忠誠;而選擇少年,則是因為年輕人較少傳統觀念。“尚虞備用處”以冉良為首領,畢竟雖然也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