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炒辣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章 軍府與府兵,晉塢,豆豉炒辣椒,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次與王敦盟誓之後幾個月,果然不光荊州江州方面沒有再找司州的麻煩,淮南方面,王敦也沒有再敢打壽春的主意。
王敦雖然威名益盛,但鑑於祖逖在外威懾,而朝中又有劉隗、刁協輔佐司馬睿,即使朝中他的從兄王導亦有權勢,但很少有人覺得他會立刻謀反。所以,防備王敦謀反這件事情,桓景只與弟弟仔細討論過,畢竟表面上兩家正是親密合作之時,不宜主動撕破臉皮。
至於兄弟倆討論的結果,對外則是廣派探子,故意對南陽不設防,而將機動兵力集於洛陽。這樣表面上不會讓氣氛緊張,而南邊一旦有事,則可以迅速從洛陽出兵。至於北邊,石勒在幷州力量薄弱,所以只可能從河北南下,而作為必經之路的汲郡,早就安置了段匹磾在那裡守著,也算是以夷制夷。
或許是因為知道南邊防備森嚴,或許是因為上次桓景北上帶走了太多流民而無人生產糧食,凡是從襄國回來的探子來報,都說石勒將全軍分散在領地各處,並無南征的打算。
四境再度安定下來。
時間來到太興二年五月,夏初,刈麥之時。
荊州的王廙依約送來了糧草,確有五萬石之數。毫不意外,其中多數為陳谷,但好歹算是糧食,桓景將其立刻散發給司州的軍民,而穀倉空出來準備存放新出的麥子,所謂推陳出新也。
今年春天來得較早,而雨水又過少,所以大多數地方已有荒年的苗頭。在大戰之後,石勒治下的河北開始鬧起了瘟疫,大量田地荒廢。整個華北則是普遍旱災,
但司州受到影響甚微。
原因當然是司州的農耕方式有了進步,一增一減之後,糧食產量還算穩定。
燕燕進一步督造麴轅犁、人字耙等農具,四處修築風車水車;葛洪則不斷實驗草木灰的配方,並且在田野間對小麥做選種。雖然都是對張華遺書的複製貼上式創新,但效果顯著。而文字在民間的普及,則讓安置此間的流民對這些農具很快就能上手。
可雖然司州並無歉收之虞,桓景還是得不斷在田間地頭奔忙。
原因則是去年敲定的軍府制度——這是這個制度第一次在司州經受考驗。
溫嶠前年提出這個制度的時候,正是箕關之戰前,因為要準備戰事,所以暫時擱置了。後來戰間期才慢慢推行開來。然而完全在所有轄地鋪開,已經是去年刈麥之後的事情了。
改革的初衷,是將司州本地和外來的塢堡主,變作軍府體系下的將校。桓景在溫嶠的提議上進一步發揮,配合上後世的府兵制,將民政也和軍隊管理相容,這樣新軍和司州本質就是一個東西,亦兵亦農。
先前的新軍有五旅二營共萬餘人,後來每旅之兵擴增到三千人,就有了總共一萬六七千人。看似有序,一旦要兼併新領地上其他武裝,就會有些混亂。
比如李矩的部下,從前是獨立的滎陽軍,也打散混編到了新軍裡面。但若是打散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地步,也並無什麼戰鬥力了。所以滎陽軍士,原先以驍勇著稱,在打散到新軍之中後,反而成了不識字的落後新兵,其中落差可以想見。幸虧李矩本人謙和,在原滎陽軍中又有威望,所以才未釀成兵變,兩年磨合下來也算融入了新軍的體系。
但以後若是每打下一塊地,都要花兩年時間磨合成一支完善的軍隊,這是無法想象的。
而擴軍,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剛需。
正是因為對兵源的高要求,新軍一直只是維持一萬六七千人的規模,自守有餘,一旦出擊,就人數過少。比如這次北上河北,留守鄴城要分兵,留守邯鄲要分兵,如是之後,剩下的軍隊面對襄國的偏師守軍反而不佔數量優勢。
而這次和王敦的緊張事態之後,南邊的壓力也驟然變大,除了與豫州祖逖接壤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