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炒辣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蝗災(二),晉塢,豆豉炒辣椒,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刺史!洛陽西面,崤山以東有十二個村鎮出現蝗群!”
“河內傳來訊息,蝗群飛越黃河,進入河內,目前有五個村落遭災!”
“李太守來報,滎陽也出現蝗群了!似乎是順著黃河河岸東去的。”
桓景坐鎮洛陽,尚虞備用處留駐各地的探子,每日都送來飛蝗一樣的信件。邊境的幾處村落都是由自己的親衛來指揮滅蝗,他們沒有一個人逃跑,從各處上報的信件來看,也算是嚴格履行了職責。但是蝗災仍然無情地在司州的地界上擴散。
糧食減產倒在其次,在蝗災到來之前,司州已經收穫了一波麥子,加上將來去江淮收購糧食,不能保證今年能吃飽飯,但不餓死人、並且保證軍隊供應還是做得到的。
桓景真正擔心的,是在高強度役使下,災區的百姓會不會不堪驅使,從而官逼民反。永嘉之亂的一個重要助力,就是中原蝗災,不堪忍受的百姓多投石勒王彌,朝廷根本拿不出兵來。自己一定不能讓百姓過於難受,重蹈晉室的覆轍。
“冉良,你與各處探子交流最多,他們自己有無情緒?他們所見的百姓有無情緒?”桓景能想到最知情者,應該正是尚虞備用處的頭子,冉良。於是他將冉良叫來府上。
“情緒?”冉良不解,作為下屬,他從來只知道令行禁止,但關於情緒這一點卻有些莫名其妙:“亂世百姓只求一碗飯,能夠活命自然會懂得感恩,怎麼會敢有情緒?”
“那倒不然,你是新軍出身,習慣了軍紀。可百姓都是為自己考慮,自己的生計是最重要的。而且他們也不喜歡過度勞累。這麼說吧,百姓之間,有沒有讓你覺得不解的論調?”
“確有愚昧無知的百姓以為,蝗蟲是天災,官府強行役使他們滅蝗,是不自量力,白費工夫。他們還說刺史……”冉良說到一半,卻打住了。
“說我如何?”桓景等的就是這句,所以反而面露喜色。
“屬下不敢相瞞,他們說刺史您是逆天而行,必遭報應。”冉良說了一半,趕緊找補:“這些都是愚昧的言論,所以不想髒了刺史的耳朵。”
“冉良,百姓的言論,即使愚昧,也必須如實相報。”桓景面色嚴肅了下來,突然想起了原時空聽過的一個故事:“我聽聞,在上古,蚩尤有個奇怪的習慣。凡是給他帶來好訊息的信使,就會得到升官;而帶來壞訊息的信使,就會被處死,這樣壞訊息就不會進入蚩尤大王的耳朵,更不用說愚昧的言論了。你覺得這樣是好事嗎?”
桓景說的是花剌子模信使的典故,這個時代人自然不知道什麼花剌子模,於是他就用蚩尤來代替了。這種莫名其妙的引用,都可以歸到上古的三墳五典裡面去。
冉良眼珠一轉,立刻明白了桓景的意思:
“這樣國王確實聽不到壞訊息,但是,也就等於自斷耳目了。”
“是的”,桓景輕敲几案,他喜歡的就是冉良這股機靈勁:“如今你們尚虞備用處就是我的耳目,如果見到百姓有怨氣,卻不來相報,這不等於讓我成為聾子瞎子麼?”
“明白了,以後屬下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冉良直直地看著桓景,眼神中忽然有了一絲明悟:“百姓的所想再離譜,那也是真實。”
道歉之後,冉良把百姓這些天來的抱怨和桓景原原本本地描述了一遍。原來這幾日滅蝗,自己的親衛在地方上賣力指揮,可把蝗災所及之處的百姓累了個夠嗆,可是蝗群卻並沒有明顯見少。
一開始百姓還積極地配合滅蝗,然而繁重的任務下,很快怨聲四起。
於是迷信的說法,開始在百姓中宣揚開來。首先是認為滅蝗毫無作用,蝗災是由蝗神帶來的,是為了懲罰世間不修品德的人,而人們必須尊敬神明,不能傷害他們。如果心誠,蝗群自會離去。如果擅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