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4章 皇太極死,孫傳庭瘋,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真心實意的,都說他雄才偉略,但從這點看,可能他的格局就是立國大清,與大明平起平坐,守住關外就覺的很滿足。
但這次朝中有很多大臣強烈要求打山海關,因為丁毅的兵鋒已經到了遼陽城下,大清的地盤越來越小。
眾將大勝回京後,大量上書,雪片似的向皇太極而來,無論滿漢,都要求攻打山海關,正式入關,佔有大明關內國地。
更有漢臣建議遷都錦州,以避開丁毅。
皇太極這幾年身體本來就不好,現在天天被朝臣轟炸,苦不其煩,身體越加的衰弱。
八月時,皇太極突然在盛京清寧宮猝死,他生前未立嗣子,豪格和多爾袞成為競爭者,最終多爾袞提議,為防八旗內亂,讓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的福臨即帝位,是為順治帝。
-----
滿清大勝,明朝大敗,此次入關損失之重為大明史上少見,足以比肩北宋靖康之恥。
可崇禎帝沒心思傷心,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丟了多少百姓,被殺了多少兵將,沒了多少銀兩。
清兵前腳剛走,他趕緊下令各路總兵回去打農民軍。
因為李自成越來越勐了。
李自成決定爭霸天下之後,就開始分兵駐守各地,不再以前一樣到處流竄。
其初,李自成攻城掠地多不守,及渡漢江,長驅入荊,見無一兵,遂有據志。先據荊襄,次及承天、德安,漸及汝南,分設衛兵:通達衛制將軍任榮光以兵六千守荊州,分二千守荊州;通達衛左威武將軍蘭養成以步兵八百守夷陵;通達衛右威武將軍牛萬才以騎兵六百、帥標都尉張禮以水兵六百,分守夷陵;帥標威武將軍王文耀以兵六千守澧州;揚武衛果毅將軍白旺以兵三千守安陸;都尉董雲林以兵六百守荊門;帥標威武將軍謝應龍以兵三千守漢川衣馬家隔;左衛都尉馬世泰以兵六百守顯陵;襄陽衛左威武將軍高一功、右威武將軍馮雄各領兵二千;汝寧衛威武將軍韓華美以兵八百守信陽;均平之果毅將軍周鳳梧以兵二千守禹州、鄭州。
到崇禎十六年中時,基本盡佔河南湖南兩省,大明在這兩個地方的重要府州已經完全無兵。
崇禎急的要死,不停催孫傳庭滅賊。
到了崇禎十六年七月,孫傳庭已經陷入了近乎絕望的狀態:
“吾固知戰未必捷,然僥倖有萬一功。大丈夫豈復能對獄吏乎!”
八月初一,孫傳庭在沒辦法之下,於是在西安誓師,統率好不容易聚集的十萬大軍出征。
此時孫傳庭在陝西省搞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是一團亂麻,毫無成效,但孫傳庭也只能寄希望於僥倖,就算失敗了,哪怕被李自成打死,也比迴天牢強。
十萬大軍才走到洛陽,明軍的糧食供給已經及及可危,為大軍供應糧餉的晉南地區“催逼嚴急,里老有自縊而死者,運夫有淹沒河中者。人情洶洶,莫知所措”。
這就是不好好種田的下場,也是種不好田的下場。
孫傳庭這次沒種好田,軍糧完全不夠。
這時有人建議孫傳庭在洛陽築城屯田,招募流民墾荒,解決軍需問題。
但是孫傳庭要是能屯田,在陝西不就屯了,何必要到洛陽來。
孫傳庭硬著頭皮硬抗,繼續帶兵馬找李自成幹架。
在戰役初期,孫傳庭接連取得了一些勝利,闖軍的嫡系大將謝君友都戰死。
然而,戰術上的勝利換來的是戰略上的步步深入泥潭。
李自成也猜到孫傳庭補給困難,連連後退,拉開孫傳庭與其大後方的距離。
闖軍退到了豫南地區之後,補給條件越來越好,襄陽大本營的糧食物資可以沿著白河水道送到南陽,隨後穿過魯陽關就可以抵達汝州戰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