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7章 劃時代的產品,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1月底,丁毅來到豬島,匠作局。

這是周大虎和趙氏夫妻邀請他來的,匠作局是丁毅來的最多的地方,每年要跑好多趟,但這是周大虎和趙氏夫妻第一次主動請他來,丁毅很高興。

果然,來到現場後就發現,這邊多了一臺機械。

“哇”丁毅簡直就像看到大美女似的,忍不住蹲下去,輕輕的撫摸著。

這是周大虎和趙氏用了近一年多時間才打造的機械,他們叫‘拉床’。

拉床用鋼鐵和蜆木製成,採用了一年多前丁毅畫的齒輪,上面有十幾個不同大小的齒輪。

僅這些齒輪,他們就製作了半年時間,右邊可以連上水車,借水車的力量,拉動齒輪,再借齒輪的力量,拉動形成彈簧。

周大虎樂呵呵的給丁毅一堆新做的彈簧。

這是用蘇鋼再練三次,保持了應有的韌性和強度,打磨之後,用拉床一圈圈拉成彈簧,強力非常強,至少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彈簧了。

趙氏說,眼下這彈簧問題已經差不多解決了八成,現在主要是做成彈簧前的鋼絲標準很難做到一模一樣。

他們都是靠工匠,一手打磨出來,標準會有誤差,還費時間。

丁毅讓他們帶去看看打磨現場,發現他們的工序是這樣的,先把蘇鋼練到二次,在第三次出火時,一邊拉出來,一邊錘打,稱著高溫加工,把鋼材拉的很細,很窄,大概能拉到後世圓珠筆芯粗細,這是極限粗細,再拉下去,會拉斷。

然後放水裡冷卻後,工人們開始打磨,這步的工程量也最大。

所以這步會有誤差,且費時間。

一根長達一米的鋼線要一個人打磨一天,只能拉出二十幾個成品彈簧,會有一半左右因為誤差而影響彈力,不達標,被融掉重新練。

丁毅看過後,想了想:“走,帶你們去一個地方。”

眾工匠莫名奇妙,但還是跟著丁毅來到另一處。

這邊是制長槍的地方。

古代做長槍,有稠木、柞木,槐木等,也有用竹子,牛筋木,白蠟樹,坤甸木等,各地各時代都不同,明朝時,戚繼光說過,做長槍,最好用稠木。

這些木材大部份都在南方和熱帶,有的還比較貴,丁毅遼南這邊,生長槐木,也是他眼下做制長槍的主要材料。

工匠們很快被丁毅帶到制槍桿的地方。

木匠把一塊不規則,剛被剖開,手臂粗細的槐木兩頭固定,然後開始轉動。

有人拿把手指粗的剷刀,往槐木上一放,嗖嗖嗖,木屑如雨滾滾而下,一會功夫,剛剛那不規則的槐木就變成圓滑的槍桿。

周大虎等制銃工匠瞬息就看明白了。

“妙啊,若用這樣加工鋼絲,那規格就一模一樣,沒有什麼誤差了。”

手工打磨,那有這樣打磨的好。

但鋼絲很細,又是金屬,所以那剷刀似的工具,得讓工匠們好好琢磨,即能加工,又不能切斷鋼絲。

丁毅的意思,因為鋼絲易斷,可以一小截一小截加工。

算好做一個彈簧需要的長度,這樣不容易切斷,加工好後,可以直接拉成彈簧了。

周大虎等人紛紛點頭。

趙氏突然道:“若鋼刀夠硬,加工銃管,豈不是也可以這樣,那要快很多了?”

他們最早加工銃管,是打成鋼片包裹鐵棍,形成圓形。

後來有鑽床了,是打成正方形的鐵棍,再鑽洞,然後打磨成圓形。

今天看到木匠做長槍的方式,頓時覺的可以學習,銃管也能這麼幹啊。

“恩。”丁毅想了起,理論上當然可以:“這個就是叫車床了,但是那車刀,要把鋼鐵車成圓形,可不容易做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