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2章 還沒打就跑,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青山起義的地方是壽張,正好屬於不在丁毅控制下的東昌府。

李青山起義後率軍馳騁中原,抗官兵,截漕運,攻打州府,屢屢攻陷附近州縣,震撼山東。同時, 他還控制運河沿線的安山、韓莊等八閘,凡過往官府糧船,均需繳納所載漕米的十分之三,方予放行。以截漕之舉解決了義軍的後勤供應,這種有限制的截漕法在於效彷水滸中的宋江為以後謀取招安鋪平道路。

原歷史李青山也沒有往登來地區打,主要是往河南和附近山東各地。

這次李青山更知道登來地區也不好惹, 且臨清方向有王衛忠兵馬在,於是他只往河南和山東以西, 連東面都沒敢去。

壽張縣在東昌府內, 西面臨河南,山東境內距離最近的有駐守臨清的山東總兵王衛國,還有兗州總兵劉澤清。

朝廷第一時間派兗州總兵劉澤清和登來總兵丁毅去平叛,而山東總兵王衛國,沒有調動。

劉澤清接到命兵,立馬帶兵去平叛。

丁毅當時正準備攻皇太極,那有空去平叛,他下令王衛國出兵,並囑附其慢慢打。

歷史上李青山打到第二年才滅,丁毅可不想王衛國上去就把他給滅了。

經過李青山這事一拖延,丁毅出兵晚了兩個月, 於八月中旬, 三路大軍同時出發。

你還別說,這也要謝謝李青山,因為六月的時候,清兵和洪承疇的決戰還沒有完全打起來,皇太極要知道丁毅攻他屁鼓, 搞不好會撤兵回家, 放棄攻打錦州。

現在因為李青山的事拖到八月,這時就算他得到訊息,都不願意撤了。

------

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降清,清兵趁勢攻佔錦州外城,祖大壽不得不退到內城,至此清兵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包圍,填補護城河,毀壞城牆,明軍的外援給養都斷絕,並且在這次叛亂中,祖大壽丟棄了一批糧食,情況更加艱難。

四月下旬,洪承疇部終於來到松山與杏山之間,四月二十五日,清兵來攻,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 史載:“清人兵馬,死傷甚多”,初戰清軍失利,幾至潰敗。

清軍居然吃敗仗了,不得不說,大明朝在松錦之戰中,還是有些亮點,打過勝仗的。

洪承疇將吳三桂列為首功,說:“吳三桂英略獨擅,兩年來,以廉勇振飭遼兵,戰氣倍嘗,此番斬獲功多。

初戰告捷後,洪承疇還是不敢冒進,駐紮寧遠,以窺探錦州勢態。並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兇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錦州之急。”

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又說農民軍到處肆虐,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崇禎帝果然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

為催他決戰,陳新甲又給洪承疇派來三萬兵馬,這時洪承疇的兵馬已經和歷史上一樣,達到十三萬。

明軍在數量上就有了優勢。洪承疇這下子就被架到了烤爐上。

“陳新甲趣之,未免輕進以頓師”

捱了皇帝一頓訓斥,又得到了兵力補充,監軍張若麒又催得緊,“振臂奮袂,扶兵之勢,收督臣之權,縱心指揮”,於是明軍“但知有張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無可為矣”。

這會想想當初毛文龍不讓袁崇煥往東江鎮派監軍也是有原因的,動不動剝奪主帥之權,自己指揮,明末這種監軍制度真是害死不少人。

前面說過,崇禎在去年四月已經收回各鎮監軍,但這次松錦戰役爆發,他又派監軍,前後言行完全不一至,可能覺的,這次不是一個鎮,是幾個鎮,所以可以派監軍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