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1章 與民爭利,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千騎兵和八千軍戶(靈山衛這時還沒算進去),一年發餉需要四十萬兩銀,鹽就忽略不計,賣才幾千兩銀,丁毅自己產出成本更低。

再加上供營兵吃糧肉,折銀大概一年也需要五萬兩,衣甲裝備物資最少三十萬。(當然這塊是固定投入,一般第一年投入可以管幾年)。

還有營兵家屬和孩子的吃飯也要管,但家屬們可以幫丁毅幹活,這塊基本抵消掉。

比如家屬們雖然要供吃、發少量的銀,但她們也幫丁毅創造財富,縫製衣服,建造水渠、打掃衛生,曬海魚,養家禽等,大至能抵消掉。

所以第一年當登萊總兵,丁毅要僅兵馬支出這塊,達到近八十萬兩。

朝廷每年能給到十五萬左右,他自己要出六十五萬。

養了這很多兵,丁毅和部下們才知道養兵有多難。

難怪大明朝很多總兵出去,只帶兩千三千兵。

丁毅這邊才兩萬多人,就要花費六十多萬。

加上其他開支,引流災民,吏員工匠工資,囤田囤堡溝渠等各種建設,妥妥接近一百萬。

當然,其中衣甲裝備是第一年花費最多,明年開始必然要下降。

雖然看起來要花費百萬,但丁毅現在覺的沒什麼問題。

一是他登州收入也比較高,二是萊州的收入還沒開始。

等萊州收入起來了,他再養一倍兵馬都沒問題。

登州收入前年就開始轉正,有了贏利,當年錢沒餘下,餘糧二十萬石,賣了後,賺了幾十萬錢。

去年餘錢五萬兩,餘糧二十五萬石,因糧價較高,賣後,餘錢接近六十萬。

現在杜如海手上,經過這兩年的積餘已經有兩百十萬兩,另外存糧是保持每年三十萬石。(並且每年都是吃陳餘新)

隨著登州囤田達到極限三十五萬畝(丁毅自己囤兵囤的田),加上登州這幾年發達的商業,收的田稅,今年收入應該可以達到七十萬兩。

但這次一下子增兵這麼多,開支也達到百萬。

今年杜如海是不打算賺錢了,肯定小虧幾十萬。

等明年後年萊州的稅和錢弄起來,那就是純收入了,並且肯定會暴增。

如果兩年內能弄到和登州一樣的效果,那登萊地區,丁毅一年就能收入能達一百萬兩以上。

這要是丁毅能在小小登萊一年弄百萬,那明廷一年三百萬的稅收就是個笑話了。

實際上丁毅在萊州弄的錢應該不如登州。

因為萊州沒有丁毅的囤民在囤田,僅這塊就少了幾十萬石糧。

所以僅靠稅收和商業,丁毅估計在萊州能弄到六十萬就算不錯。

那也不容易了,如果他能得到整個山東,一年收入估計能超過大明整個國家。

要知道後世的清朝,最高紀錄一年稅收是八千萬--九千萬兩白銀,而且基本全靠農業稅。

而丁毅商業稅農業稅齊搞,一個山東給他,三五年後,他有把握,除了開支後,淨收入能到五百萬以上。

有了登州的經驗,考慮到這邊還沒有囤民,而其他營兵和衛所軍兵都在收編整訓中,至少一年後才能用。

丁毅一邊重新量田,一邊準備試徵商業稅。

當然,這時只能說是商業稅的第一步,由登州,萊州兩地同時並行。

開徵之前,6月初,各州縣所有基層吏役全部更換,換成訓練過幾年的流民囤民,登萊兩府十幾個縣,每縣新增五百捕快衙役,一縣人數超過以前十幾個縣的人數。

共徵七八千人。

這些囤民都是以前從各地引流來的,在登州囤田,交稅,其成年精壯每年最少參加三個月的佇列訓練,還要學識字。

經過數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