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8章 一百兩這麼貴?,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天後,丁毅和杜如海,宋祥等人,來到後世淄博地區,現在叫淄川和博山,屬於青州府境內,就在萊州隔壁, 和萊州極近。

這些年丁毅在登州,大員,先後設立礦科,對尋礦十分看重。

除了鐵礦,銅礦,金礦等金屬礦外,丁毅最看重的就是煤礦。

宋祥當年在登州和黃縣中間找到一個煤礦, 極大的緩解了丁毅的用煤。

但丁毅用煤又多又快, 這才幾年功夫,那邊的產煤的速度已經跟不上丁毅用的速度,特別是長生島新建二十座大鑒爐後,這用煤的速度,嗖嗖的往上竄,所以這些年丁毅不停的要他們尋找新煤礦。

沒多久,宋祥鎖定了博山煤礦。

明朝時,煤炭開始慢慢值錢,因為利用率越來越高了。

明朝之前,用煤不夠普及,主要是那時用煤的地方比較少,最大的用處是冶鐵。

當時主流用來燒飯的都是柴火。

但柴火是越砍越少,很多典故里,都有家裡沒柴,砍桌子凳子甚至床鋪來當柴燒的事。

進入明朝成化年間後, 用煤越來越多,煤的利用率高了, 地位也慢慢提升。

但此時全大明仍然是七分用煤,三分用柴。

除了京師等地,大部份城市用煤的多,農村因為有山林樹木,所以用柴的還是比較多。

淄川、博山這邊此時就算農村,這邊價格上煤與木炭差很多。

明末時,博山地區,包括青州地區,煤炭每百斤大概一錢五分銀,木炭每百斤為三到四錢銀,而木柴每百斤在松江可以賣到一錢。

木炭的價錢是煤炭幾倍。

那就出現一個問題,砍一百斤木柴,比挖一百斤煤容易多了。

那怕燒一百斤木炭,也比挖一百斤煤容易。

所以,這邊老百姓喜歡砍木來取暖,燒飯,還能賣錢。

而淄川附近煤最多的是博山,因為木柴更貴,且容易砍,所以博山的煤礦,居然不是很受歡迎。

其實博山煤炭豐富,而且全在地表淺層,非常容易開採,當地老百姓沒事都會挖幾鍬,或用背挑,可用車推,要麼到縣城去賣,要麼留在家裡,自己冬天取暖用。

可因為這邊是農村,用柴比較多,柴也易得,這也使的博山煤多的要命,挖掘的人也有限。

目前基本都是一些無地、失地或土地很少的勞動者賴此為生。

當地有田地的老百姓基本不會幹這個,他們有這時間去挖煤,不如去山上砍點柴。

當然,也有少量聰明人,為了賺錢,想到了“份子井。”

所謂份子井,就是數家百姓共同分攤資金(稱份子)和勞動力,所得利潤按分攤比例分成。這種煤井一般需要8至10個勞力,挖掘口徑二三米的豎井,鑿至10米左右後橫挖,形成高1米寬1米的坑道,採掘者便可爬行採煤。

所需材料很簡單:轆轤1個、粗繩數條、條筐若干、鶴嘴鎬3把、照明燈5盞。每天約出煤50-100筐,每筐按60斤計,約1.5-3噸。

當然,隨著社會發展、生產水平提高,煤井越來越深,僱傭工人越來越多,煤炭產量也越來越大,大概到清初時,大煤井需百人左右,日均產煤40噸。

但現在博山地區的煤礦,這種份子井很少,只有兩三個。

這邊份子井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丁毅的人在青州收購煤炭,有人看到商機,這才組織起來。

此時丁毅正站在博山一個煤礦山上,看到下面到處都是挖出來的天坑,這裡的煤礦在淺表層,很好挖,幾米挖下去就能產煤。

一些無田少田的百姓以此為生,而最大的收購者,卻是青州丁毅的辦事處。

“開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小透明

車間主任老歌

錦衣鎮山河

肥胖的可樂

關東往事

餮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