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9章 鋼鐵產量冠絕全明,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以丁毅這邊最關鍵是多造爐,和多用工人,不能出現以前工匠們等鋼和鐵的情況。

所以在長生島西側,這兩年李忠義準備建二十座大鑒爐,可以同時鍊鐵160萬斤,丁毅更為他配備了近一萬人的各種工人隊伍,相當龐大。

當然, 他們沒有這麼多鐵同時煉,但爐多,同時開工的多,可以保證源源不斷的熟鐵和鋼產出。

丁毅到長生島時,正好看到李忠義帶著工人們在鍊鋼。

只見工人鍊鋼時,先把沒有經過鍛打的熟鐵放到爐內,鼓風加熱。兩分鐘後, 用火鉗鉗住生鐵的一端斜放在爐口內,繼續鼓風, 使爐內溫度不斷升高。

當爐溫升到1300c左右的時候,斜擱在爐口內的生鐵的一端開始熔化,開始不斷地滴鐵水,這時,鍊鋼工人便用大鐵鉗鉗住生鐵在爐外的一端,左右移動,使鐵水均勻地淋到熟鐵上。

同時,不停地翻動熟鐵,使熟鐵各部分都能均勻地吸收鐵水。淋完兩次後,便把熟鐵夾到鐵砧上鍛打。去除雜質,就得到了需要的鋼坯,俗稱“鋼團”。

長生島的二十座大鑒爐,此時有十座專門在煉熟鐵。

另十座專門鍊鋼。

源源不斷的熟鐵和生鐵被運到鍊鋼這邊,又產出大量的鋼, 再運到匠作局。

島上工人如雲,來往頻繁,從而保證匠作局的工匠們, 有用不完的鋼和鐵。

丁毅看了會鍊鋼,便問李忠義:“現在咱們,每月能產多少鋼和鐵?”

鍊鋼鐵的速度,當然要看丁毅運來鐵礦的速度,和工人多少。

以前是宋飛,後來改成佛朗,並新組水師6營,專跑旅順和日本石見銀山路線。

基本是看季節,每年大概跑五到八次。

一個次可運鐵礦少則二十萬斤,多則三四十萬斤。(日本的鐵礦質量每1.7-2斤左右,能練一斤生鐵,比大員的赤鐵礦差了些)

另外阮思青的水師在跑商時,會從明國其他地方也運來鐵料,但他大部份都是運來的生鐵。

李忠義這邊,豬島加長生島等幾個島加起來,平均一個月可以練十五萬斤左右生鐵。

加上阮思青的收購,丁毅全年能有生鐵兩百萬斤左右。

聽起來數目龐大,但煉到熟鐵,再打造鐵甲,長槍,船廠要用的,餘下的還要煉成鋼,又要耗時間,最後再打造和炮。

“每年產鋼二十萬斤左右吧。”李忠義最後無奈道。

平均每生產鋼600斤不到,只能做六十根燧發槍。

但丁毅部其他用鋼的地方也很多,包括船上,機械,刀槍,最終用在制槍上的,估計只夠做二十根,而丁毅現在優先魯密銃。

這也是他為什麼燧發槍製造緩慢的原因。

李忠義攤攤手:“還是人手不夠,鍛打成鋼的熟手工匠不足,這步是需要一個個工匠去親手完成的。”

鍊鐵容易,成鋼難。

丁毅現在各島的倉庫裡,生鐵熟鐵堆積如山,他自己都沒數,估計這七八年已經囤結了有百萬斤以上。

用都用不完,而鋼卻遠遠不夠,此時若趙大山在,肯定要興奮的告訴他趕緊做鐵鍋賣,或許就可以消耗掉一批鐵料。

所以這邊還是要更多的工匠和大鑒爐。

“大人這幾年建學校,培養工匠,也為我們增加了好多人手,如果僅靠外面尋找,拉人,不知何時才有現在的規模。”李忠義這時其實很自豪的,丁毅的這邊的匠作局,經營的很好,並且只會越來越好。

眼下丁毅所有的地盤加起來,估計工匠和熟練工人已經要達到萬人了。

這是很不容易的成就。

看他們出產生鐵的產量就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