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0章 地球儀和橡膠,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世界現存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製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了一架直徑20英寸的地球儀。
因為這架地球儀是根據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地圖製成的,所以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充套件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
中國地球儀的製作始於元代,由西域天文學家紮馬魯丁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佈狀況,屬於原始的繪製方法。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後,為向中國傳授古希臘的地圓說,親自制作地球儀,並著有《坤輿萬國全圖》。
受其影響,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學者李之藻製成一架地球儀。
約在崇禎三年(1630年),明朝廷也製作了一架地球儀。這些地球儀上繪製了經緯網,擴充了我國此前的地球儀上只有27處觀測點的緯度,包括了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的整個地球緯度,也彌補了我國此前不知經度的空白,並標註了五洲說, 使當朝人能以瞭解西方地理大發現的新知識。
但這些東西,在當時的明朝是無人賞識的, 也沒人關心。
大明朝的人基本都不知道五洲說, 來大員之前, 丁毅軍中也基本都不知道有歐洲,更不知道大明所在的地方叫亞洲。
“這是一個葡萄牙傳教士拿來的, 他要換五千斤白糖,我給換了兩千斤。”姚新漢笑道:“大山說我們血虧。”
“這個破球,值兩千斤嗎?”趙大山喃喃道。
“有點準的。”丁毅拿著地球儀看了看, 轉了轉:“可以,可以,找畫家,按這個, 做個新的世界地圖,不準的地方,我可以標準下。”
丁毅當然不會默畫世界地圖,但大概的各洲位置能畫一下,準不準就沒人知道了。
姚新漢看到這東西丁毅喜歡,也挺高興的。
朱向陽這時笑道:“玉米種子我們也換到了, 原來最早廣西有人就種了。”
玉米在1531年就已經引進到廣西,那邊叫玉麥,此時玉米已經在好幾個省有種植,但面積很小, 也沒有完全推廣開。
朱向陽從一個廣東商人手上換到,付出一千斤白糖。
“好好,玉米也不錯,你們種了沒有?產量如何?”
“今年開始種的,咱們種了一季,畝產大概六百斤。”
丁毅一聽這產量不行啊,也就三石左右, 大員這邊稻麥也能產三石, 而且可以種兩季稻。
但朱向陽說, 可以和稻輪作, 這樣畝產能達到五石左右。
事實經過丁毅試驗,高產的紅薯, 土豆、玉米在古代,同樣到不了預期效果, 但總體來說, 比普通稻麥要高不少,還是能提升糧食產量的。
他想了想:“這邊如何種,你們自己決定,但我有點想法是,稻、麥,玉米,紅薯、土豆,都要保證有,但總體思路上,即要保證我們糧夠吃,也要有餘糧能賣錢。”
現在能賣錢的,當然是指水稻,所以大夥紛紛點頭,表示明白丁大人的意思。
眾人正在觀看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有人捧來一個黑白相間的東西,看起來拳頭大小。
“大人你看,摸起來軟綿綿的,有點彈性。”姚新漢遞給丁毅。
趙大山喃喃道:“這破小玩意要一百斤?姚新漢你是不是私吞了,給他十斤糖不得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