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3章 鑄炮,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略和西勞經面面相覷,這已經是歐州同時期的標配。

但歐州這種炮,基本是放在船上用的。

兩人皺著眉,似乎在想可能性。

還是王又安想了想:“可以試試。”

“增長炮管長度,1.2米太短了,做野戰炮,必須要加長,炮管加長,放細,就能縮小重量,具體放多長,要做了試驗才知道。”

“仰角可以提高。”

“我預計,我們爭取吧,把重量放到400-450斤以內,射程達到1100米以上,有大人發明的顆粒火藥,射程我覺的完全沒問題,可能還會變遠。”

“但是,大人,炮管細了,射程長了,火藥用的多了,炮管耐用量會降低,更費錢吶。”

王又安心痛用銅,念念不忘費錢。

丁毅琢磨著後金和流民騎兵衝鋒,1100米的話,也就打兩到三炮。

但野戰炮在這個時代,這已經算是最強的了。

“好,你們好好研究,搞出來後,我重重有賞。”丁毅一錘定音,最後大夥商定。

野戰炮為12磅左右,儘量能減少炮重,提升射程,如果實在不行,就12磅的歐州標準。

丁毅想減少炮重,是希望在有些地方,4個步兵能輕鬆的抬起12磅炮移動。

接著丁毅又看了他們的鑄炮方式。

魯末略和王又安都是採用的失蠟法。

這個時代主要有兩種鑄炮方法,一是失蠟法,一是泥型鑄法。

前者是用蠟製成與鑄件相同的模,外敷以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然後透過加熱將蠟融掉,形成空腔鑄範,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即得成型鑄件。

泥模鑄造法則屬於中國古代範鑄工藝的一種,其法先用幹久之楠木照炮體之外形旋成木芯,再將統耳、銳箍、紋飾等模安上,接著分次上泥,待其乾透後,將木芯敲出,次用炭火燒煉泥模,同時亦將銳耳、統箍和紋飾之模化成灰,最後並依前法制成尾珠之泥模,在圓柱鐵芯表面上用泥製成與炮管內腔等模芯,如此,即可合成完整的銑模,以澆注金屬液體。

前者更效率,鑄出的炮體渾然一體,也明顯更好。

但是夏天天氣熱的時候,失蠟法不怎麼好用,眼下這季節到是正好。

歷史上明年的這個時候,皇太極重用工匠,把漢人匠籍廢除,提升為千總把總,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漢人王天相和金世昌,終於為後金打造了第一門紅夷大炮,取名“天佑助威大將軍炮”,自此以後,後金軍在火炮上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遠遠超過明軍,為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相比於明朝低微的匠籍身份,終身不能脫籍的典法,皇太極不拘一格的重用,很快就得到了大量工匠的忠心。

所以有時候,一個古老而不合理的制度,真的能影響國家大計和皇朝的興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鎧甲:我只能召喚捕將

順春風

東晉北府一丘八

指雲笑天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