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4章 燧石與銅,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慢慢來,千萬不要急。
周大虎和趙氏應該是這個時代最強最好的教授級火器專家。
他們說三年能超過魯密銃,到時肯定會超過魯密銃,那威力想想都激動。
三年算什麼,五年都能等。
周大虎見丁毅不急,自然比較高興。
他兩夫妻潛心好幾個月,終於有了成果,現在就差燧石。
而當年畢懋康和趙父都是覺的燧石不行,自生銃打火率不高。
歷史上明朝庭後來製造自生銃,同樣是這樣的問題,所以就不了了之,沒有裝備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火器。
丁毅和阮文燕對視一眼,阮文燕道:“看來,日本是必須去的。”
丁毅心中一動:“我們還有什麼必須品?日本有?”
“銅。”阮文燕笑道。
聽著阮文燕一解釋,丁毅就明白了。
阮文燕經常行商,所以她知道,眼下大明朝境內,流行一種銅錢,叫寬永通寶。
寬永通寶是日本歷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一種銅錢,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一。
它始鑄於日本第108代後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年),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當時日本各地的錢爐均有鑄造,至明治初年還在使用,前後流通長達240餘年,後因德川幕府滅亡而廢止。
寬永通寶錢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我國,在國內各地均有發現,一直到清朝乾隆年代,由江蘇巡撫莊有恭的幕僚指出來後,清政府才決定禁止日本的銅錢在國內使用。
而這國外的銅錢到大明朝能用,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大明朝代施行鈔、銀、銅錢並行制度,但銅錢的鑄行嚴重不足,在明朝的十七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鑄過幣(如明宣宗時自宣德年後的幾十年間沒鑄過幣)。於是便允許唐、宋舊銅錢入流,這便為民間的私鑄錢和流入中國的日本仿製錢的流通提供了條件。
現在想想也是不可思議,唐,宋朝的銅錢在明朝還能用?
這就是當時的社會現實,大明朝真缺銅。
第二個原因是明朝中晚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社會財富急劇增長,私自造的銅錢也不夠用了。那怎麼辦?那就用“外匯”啊,這裡的“外匯”指的就是當時日本的仿製銅錢。
畢竟在很多人眼裡,銅錢不就是一個圓中間一個孔,上面寫啥字不重要,只要能用就行了。於是在明朝晚期,在日本流通的寬永通寶,透過海路,漂洋過海來到了大明。
而大明老百姓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大多數人壓根不識字,所以上面寫的什麼字,他們也不知道,反正都一個樣,稀裡糊塗就用了。
日本人也挺樂意把寬永通寶用到大明,可以換他們急需的各種物資,比如他們最喜歡的生絲,絲織品,砂糖、陶瓷等。
這個時期,正是日本國內大發開採銅礦,鑄寬永通寶銷嚮明朝的時期。
所以這時期日本銅礦特多的。
回來的路上,丁毅和阮文燕開始謀劃著,什麼時候去日本了。
按丁毅的想法,未末皮島會有大變,等皮島變故穩定下來,立馬要去日本。
或者,阮思青從福州回來,也可以先派去。
燧發槍和野戰炮,都是他未來著重的發展方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