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安德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5章 司徒盧植,正式上線!惡來典韋,何去何從?,大軍師聯盟,恆安德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辜負陛下對老臣的信任。”

劉辨大喜,鄭重點頭:“很好!朕相信你,一定不會辜負朕的期望。”

何謂司徒?

《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記載:我高祖少皞(hào)擎之立也,風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祝鳩氏,司徒也。

而在《周禮》中對司徒的記載,稱其為地官,司徒的職權在於,掌管人民土地以及相關事項,諸如推行教化,徵發賦役等等。

雖然,司徒具有大司徒、小司徒之分,但其相同之處,在於皆掌教化民眾,受天子之命教化安定民眾。

普及教育,便是教化民眾!

這一點,母庸置疑。

雖然,鄭玄、司馬徽在士林地位很高,經學造詣首屈一指,但畢竟缺少為官經驗,讓他們幹具體事情還行,但是統領教化民眾之事,便有些力不從心了。

然而盧植不同!

其一:他原本便是漢末時代鴻儒,在士林界頗有地位,即便是鄭玄,也得尊稱他為師兄,司馬徽得稱其為前輩;

其二:盧植深諳朝政體系,具有尚書、錄尚書事等為官從政經驗,已經有資格位列三公,幫助皇帝分擔一部分壓力。

綜上所述,將盧植提拔為司徒,正合時宜。

旋即。

劉辨返回上首落座,待盧植平復心情後,方才直奔主題:“想必二位已然明白,朕今日喚汝等前來,是為何事。”

楊彪揖了一揖:“如果臣猜得不錯,應該是為古今文經之事。”

劉辨頷首,點了點頭:“沒錯!自朕正位回宮以來,參與公車署考課者不計其數,為朝廷甄選了大量人才,否則朝廷難有今日光景。”

“不過,經學一事,素來有多種流派,不同問題,會有不同解讀,難以產生標準答桉,更別提答桉的公信力。”

“正因如此。”

簡單交代一下背景,劉辨順勢引入正題:“才有了朕徵兆天下大儒入京,咱們趁著這個冬日,好好辯上一次,求同存異,出一份公認的經學模板。”

“不知二位,以為如何?”

“理當如此!”

盧植毫不猶豫地點點頭,拱手抱拳:“陛下,臣這些日子,雖然避世隱居,但同樣沒有閒著,而是博覽群書,研習經學。”

“臣與康成皆乃大儒馬融門下,康成古今兼修,至今已然大成,臣耽誤了數年,雖稍有落後,但亦覺古今兼修,方才是儒學正道。”

馬融原本便是古今兼修的鴻儒大家,鄭玄一心向學,同樣是古今兼修的集大成者,更是創出了鄭學,揚名天下。

盧植深受這二人的影響,自然不再偏執於古文經學,而是要博採眾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才能真正成為儒學大家。

緊跟著,楊彪同樣一揖作禮:“陛下,我弘農楊氏雖然世代研習《歐陽尚書》,但臣幼時,家父便教導臣,須博採眾長,方能領悟經學要義。”

“是以,臣自幼便是以《歐陽尚書》為主,當年與盧公等人攥寫《東觀漢記》時,更是深受其影響,兼學古今文經。”

熹平年間,楊彪因博學多聞,被公車徵為議郎,在其任內,曾與馬日磾(di)、蔡邕、盧植、韓說等共同續寫《東觀漢記》。

馬日磾、盧植皆師承馬融,馬日磾更是馬融的族孫,絕大多數經學皆承自馬融,自然是古今文經兼修的鴻儒。

蔡邕、韓說、楊彪雖是今文經學者,但其人皆屬於博學多聞,汲取百家之言的智者,在儒學造詣上,雖不如鄭玄、司馬徽乃是集大成者,但亦有融合古文經之兆。

是以!

在這種古今文經已有融合之兆的環境下,劉辨想要集合古今文經精華,出一版官方版的教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無限轉職,從小兵到萬人敵

恆安德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