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五章 正面衝突,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遼人航海能力強的話,沿著這條流北水河一路進逼汴梁,大宋危險了。
然而,這是曹煜沒法解決的問題,原先流北水河也有一支水軍,用於防備遼人,奈何黃河冬天要封凍,船隻無法下水,加上流北水河前幾年斷流了,船隻根本無法使用,這就造成了大宋黃河防線有河無防。
此種現象,怎麼彌補?
難道冬天黃河封凍了,大家要把像趙興坐舟一樣巨大地大船抬上岸去,等到開春,再抬入河中?
壓根不可能。
而小舟面對這樣的巨船,簡直沒有防守能力,這種巨船隻要碾壓過來,小舟便像鐵錘下的核桃一樣脆弱。
不要說巨舟了,連趙興隨意捨棄在北岸的四艘衝灘中型船,也不是黃河水師所能抵抗的。
所以,在強大的水軍面前,大宋的黃河防線形同篩子,曹煜想到今後要主持大名府的事務,只感到擔子艱鉅地令他無法承受。
源業平小舟離岸後,行在江心吼了幾嗓子倭語,一隊隊士兵開始脫下外衣,赤著身子,高聲吟唱“普天之下”這首秦歌。他們頭頂著自己的衣物與包裹,涉水向對岸游去。對岸臨時營地計程車兵則升起了火等待他們的登岸。
不久,登岸士兵赤著身子跑到火堆邊,猛灌幾口烈酒,擦乾了身子,穿好衣服。又從臨時營地取得了乾淨的鎧甲兵器,裝備整齊,而後一路唱著歌,興高采烈的衝出營地,向北方,向遼國大陸深處撲去。
與此同時,江中船隊分出部分船隻也登上了南岸,為首的一名倭人武士頭上還扎著一條帶子,上面用通紅的字型、歪歪扭扭地寫著兩個漢字:“必勝”。他們在岸上稍加整頓。便衝順保寨奔來……
陳瓘眯著眼睛打量著這隊士兵,頗為讚賞地說:“常聽說日本自詡為小中華,這些人的服飾打扮甚有唐時風采,木屐、襦裙——呀,竟然也右衽了。”
所謂“右衽”,是五胡亂華時代,華夏區別漢民族與胡人地服飾特點,漢民族穿裙子將右衣襟放在上面。稱之為“右衽”,而胡人則把衣服的左襟放在最外面,稱之為“左衽”。
唐代,中央王朝繼承了“右衽”的特點,宋人也如此。自宋以後,則左衣襟在上面成了主流。而現代男人所穿襯衫都是左衽,唯有女人還有少數右衽——這是因為滿清時推行“男降女不降”策略,允許女人穿服裝時依舊保持漢民族傳統。
而在宋代。除了宋朝庭外,整個亞洲中唯有日本還保持右衽,高麗與交趾則是在宋亡以後,自認為華夏道統在他們那兒,才開始“右衽”的。
陳瓘見到倭人右衽很好奇。感慨了一句,連忙又問:“趙大人,你說這些人當中有遼國的牧馬人,難道遼國的漢人也在右衽嗎?”
這個問題也正是趙興想知道的。他不慌不忙的回答:“我從海商那裡聽到過一首詩,是遼人寫地,作者不知為何人。詩曰:‘虞廷開盛軌,王會合其琛。到處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蠡谷,聲教薄雞林。大宇看交泰,應知無古人。’”
趙興吸了一口氣,接著補充說:“契丹漢儒自以為他們才是‘虞廷開盛軌’的中原道統正朔。據說,那裡的讀書人都認為契丹才是中原文化的主流,而大宋是俯首稱臣的屬國與臣子國。當然,我大宋每年也在向遼國納貢。雖然我們稱之為‘歲賜’,但遼人稱之為‘歲貢’——這種現象更加劇了遼人的驕傲。
契丹人認為,他們的國家建立在東晉時代。自他們的國家建立以來,兩晉滅亡了,唐朝滅亡了。宋朝又向他們稱臣納貢。所以那裡地漢人都為他們的國家傳承七百餘年而自豪,認為自己是當之無愧的中原霸主。不過。那裡的漢人已經沒有右衽習慣了。關於這一點,我聽說很多宋國大臣出使遼國的時候曾已發現,並寫下詩詞筆記作為記錄——比如蘇三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