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二章 告別宋代處男生涯,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於調節鬆緊。這種“跳脫”
式臂環,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
趙興送給程阿珠的是一對阿拉伯風格的“跳脫”,金絲編出蛇的形狀,蛇目用紅寶石點綴,蛇身鑲滿了名貴寶石,在斑駁的陽光裡熠熠生輝。稍一舞動,蛇便彷彿跳動起來。
伴娘給阿珠套上這對臂釧,輪到第三件定情物:戒指,她接著吟唱:“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歌伎合唱:“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迴圈無終極”。
古代未字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戒指需要趙興給阿珠帶上,因為戒指最重要,所以要在場的女性合唱,以示叮嚀與祝福。
第四件定情物是耳環,伴娘吟唱:“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而後從盤子裡取下耳環給阿珠帶上。宋代把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現在阿珠帶上的是對“絡索”。
第五件定情物香囊,吟唱的詩句是“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第六件定情物玉佩,吟唱的是“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美玉上繫著穗子,或者同心結名叫“結縭”,是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第七件定情物正是同心結,這是它第二次出現在趙興的婚禮上,伴娘接著吟唱:“何以結同心?素縷連雙針。”
宋代同心結是用雙色線編織的——現代所稱的“中國同心結”是單色編織的,而“東方同心結”指的是日本韓國流行的同心結,它們依舊像宋朝那樣使用雙色編織心結。
按宋俗,編織“同心結”的時候要用兩根針,分別穿不同的線,因為“針”諧音同“貞”。“織同心,結雙針”,意味著告誡夫婦雙方,都要對婚姻忠誠。
遞上第八件定情物金簪時伴娘吟唱:“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九釵吟唱:“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十裙吟唱:“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婚禮進行到這兒,趙興已明明白白的體會到,為啥宋代剩男多。身在宋代,結個婚有多難啊。要湊全十件價值昂貴的定情物……也就是他這位海貿大豪商了——在這個女權社會,娶一個老婆實在太花錢,難怪連李格非這樣的“女大詞人他爹”,都成了“剩男”。
婚禮已到了尾聲,趙興從新娘阿珠的花冠上摘下一朵花,伴娘吟唱著詩句,新娘阿珠解開新郎花冠上的繩結,然後,花朵散落到床上。
趙興摟住那纖腰,慢慢沉下身子,與阿珠合攏在一起,阿珠陡地一聲驚叫,聲音裡充滿驚喜……
公曆1087年3月31日,星期三;中國曆丁卯年壬寅月乙巳日壬午時,亦即元佑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趙興完成了自己的宋代婚禮。
第二天是殿試的前一天,按照規矩,趙興這一天需要去禮部報到,學習覲見皇帝的宮廷禮節。
這一天也是程阿珠以正妻的身份,接管家務的頭一天,由於沒有公婆存在,晨起那套奉茶儀式便可以省略。
程阿珠倒是想昨晚宿在家中的蘇軾問了個安,但王夫人迎出來,謝絕了程阿珠的奉茶儀式,反提醒趙興趕快去禮部報到,免得誤了時辰。
整理好行裝後,趙興一身輕便裝束,騎著高頭大馬前去禮部報到,程夏也想見識一下,所以跟著一路跑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