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二章 告別宋代處男生涯,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滲入蛟體內,肉質鮮嫩的入口即化……
董小亮沒這器物,再說,要客人餓著肚子等烤熟蛟,恐怕客人會餓的受不了。唯有我這裡才行。來,等孩兒們把那條蟒洗剝了,把肉塊醬好,我們自取烤炙,一邊吃著蟒肉,一邊等‘蟠龍烈焰‘。”
既然趙興話裡點出了蟒,蘇軾也就不揭穿了,他等著孩子們把蟒皮剝乾淨,而後,在坐的人用筷子指點著蟒身上的部位,要求孩子們割取相應的肉,包上醬料,呈送到桌上,客人夾取蟒肉放到竹炭爐上……
這頓飯一直吃到傍晚,傍晚時分,三百餘盞琉璃燈在院中各處點亮起來,在燈火通明中,趙興那場婚禮的後半段開始上演了。
後半段婚禮是在婚房中舉行。今天蘇軾是家長,他與王夫人端坐在首座,接受兩位新人的行禮。蘇轍今天有事……或許他認為,與趙興的關係還沒有親近到登堂入室的地步,所以他人沒到,只送來了賀禮。
趙興帶著程阿珠向蘇軾行禮完,又向觀禮的師兄弟們及李格非、陳慥行禮。在這樣的儀式上,陳伊伊這位預備妾室是沒有資格露面的,而陳公川為了陪妹妹,乾脆帶著她出去拜訪京城名士,所以沒在現場露頭。
李清照精靈古怪但也善體人意,蘇遁的聰明一向被蘇軾欣賞,但在李清照面前,立刻顯出兩人的差距,沒過多久,蘇遁這孩子反而圍在年紀比他還小的李清照身邊,一副跟屁蟲模樣,原本他會到趙興跟前鬧騰一下,但現在,在李清照的管制下,他乖的像自己腳邊的貓。
婚禮的伴娘走上前去,打散新婚夫婦的髮髻,而後把夫婦二人的頭髮系在一起,梳成一個頂髻——這是舉行“結髮”儀式。在宋代,
“結髮”這個詞普遍用來表示婚姻生活的開始。但大多數宋代文豪認為,這個習俗產生於對古詩的誤解,是不顧上下文把著名詩篇裡的句子擷取出來,很無知。
對此,趙興認為,這恰好體現了文學意象的力量……不管了,來到大宋,怎能不享受一下宋禮呢,就它了!
“伴娘”也是在宋代出現的詞。那時候的伴娘更像是婚禮主持人。在宋代,充任伴娘的應該是中年婦女,多是宗族中見多識廣,身份尊貴的大嬸。程阿珠獨生在汴梁,趙興又沒有親眷可以聘請,所以這位伴娘是鄰居麻秀才提供的,她在婚禮中客串趙興與程阿珠的長輩。
伴娘一邊結髮一邊吟唱著詩句,等將夫婦二人的頭髮系在一起,伴娘又遞給夫婦二人每人一個紫金缽,缽底用紅、綠絲線打著“同心結”——這是新人行“合巹”禮,亦即雙雙喝酒。該儀式很早就見於經典。《儀禮》記述的是用刨成兩瓣的葫蘆,盛上酒端給二人喝……
行合巹儀式時也有誦詩相伴。飲罷,趙興與阿珠一齊丟掉酒具。阿珠充滿期待地用力擲下,趙興則輕輕一拋——果然,阿珠的酒杯落地後跳起,趙興的落地後寂然不動,觀禮的眾人見到這種現象,齊聲贊禮:“好兆頭”。
酒杯一個跳,一個不動,宋人認為這意味著會生很多男孩。
等歡呼聲平息,一名歌伎端上“定情十物”。伴娘首先從第一個盤子上取下第一定情物——手鐲,邊向程阿珠手上套,邊吟唱:“何以致契闊?繞腕雙玉鐲。”
套在程阿珠手上的是一對翠綠的翡翠玉鐲,渾體沒有一點雜色。
套上玉鐲後,捧第一個盤子的倭女退下,第二名倭女走上前來,將盤子呈上。伴娘從盤中取下第二件定情物——臂釧,吟唱道:“何以致拳拳?綰臂雙跳脫。”
臂釧是一種套在上臂的環形首飾,特別適合於上臂滾圓修長的女性,能夠表現女性上臂豐滿渾圓的魅力。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記述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寢,得玉臂之,功侔鬼神”。但當今汴梁城最流行的是一種叫做“跳脫”的金銀臂環,如彈簧狀盤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