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黃巾之禍,商業三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章亂世降臨第十五節黃巾之禍

光和七年二月,黃巾起義,天下震動。

當時正值青黃不接的時候,百姓舊糧吃完,新糧尚未收穫,黃巾一起,一時間,上百萬饑民頭纏黃布,吼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勢如潮水般向個郡縣湧去。

張角的黃巾徒眾,到處攻村莊,攻市鎮,遇到衙門就燒,遇到財產就搶。旋即,這場大規模的“起義”如同歷朝歷代農民起義一樣,變成了大規模的武裝搶劫活動。

作為黃巾徒眾之大頭目的張角,及兩位弟弟張寶、張梁,懂得的只是以畫符唸咒、噴水治病的魔術或催眠術,用來廣收信徒,藉以推dao朝廷及其政府。而漢朝的各級政府,何以會在安、順、桓、靈諸帝之時壞到那種田地?要用什麼樣的政府來替換這東漢末年的政府?老百姓所受的痛苦,除了苛捐雜稅以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原因?要用什麼措施來剷除當時經濟上的病根?這些大問題,不是張角等人所能答得出的,也不是他們所能想得出的。

他們,正如其後若干次的農民革命的領導人物,只不過是對現狀十分不滿而憑著一時衝動,“為革命而革命”、“先破壞了現狀再說”!從開頭起,他們便不想睜開眼睛看看世界,而只肯閉著眼睛在黑暗中盲動,最後安得不失敗呢?

不可否認,黃巾的叛亂也是有著民眾基礎的,連年的自然災害是民眾流離失所,官府不僅不加救濟,反而加重稅負,民苦不堪言,故此起而反抗。天災人禍啊,他們豈會是單獨而行。

在中國的歷史上,社會動亂與自然災害有高度的相關性。中國的歷史首先是一部社會動亂史,“盛世”之說,反證了“亂世”的普遍性。

從地理學上來說,中國獨特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等自然地理特徵構成了中國獨特的自然災害的基礎。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南部,瀕臨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而造成季風氣候特別顯著。中國是世界上季風最為顯著的國家之一。季風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季節變化劇烈,降水集中,乾旱也相對集中。這一氣候特徵在世界範圍內是獨一無二的。

另外,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起伏極端,幾大河流由西向東順勢狂奔;加之降水在時間上相對集中,水災特別嚴重,中國是世界上水患最嚴重的國家。同時,中國地形複雜多邊,山高谷深,迎風坡降雨、鋒面降雨、泥石流等易成災害。中國人可以說是“斜坡上的居民”,在這個災難不斷滾滾而來的斜面上,穩定生存往往受到威脅,生活往往被摧毀。

特別是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早期,摧毀性的自然災變奠定了社會動亂的自然基礎,然後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之間,以及各種社會動亂之間交替出現。

“摧毀性自然災變”是“掠奪性社會動亂”的第一基礎,然後發生自然災變和社會災變的不斷置換以及掠奪與反掠奪的動亂迴圈。

摧毀性自然災害嚴重威協了人類的生存,將人類社會淪於死亡、貧困和恐懼的邊緣;由於災變掃蕩了生活資料,毀壞了生存資源,掠奪有限的生存資源就成了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人與自然的惡劣關係轉換為人與人的惡劣關係。中國社會動亂的本質是生存之戰。

生存之戰的原則是“你死我活”,與主義和榮譽之戰比較,更具殘酷性。

生存之戰是掠奪性社會災難;由於災變摧毀了“交換成本”並加劇了生存必需品的極度短缺,無成本的徵收和掠奪徹底取代了商業交換和競爭關係,“擴充套件性秩序”摧毀於掠奪性經濟之中。

生存之戰支配了中國歷史。

中國文明的主題是生存而不是發展;每次動亂的引發點都是饑荒和極度貧困,每次動亂以後都要重建生存,每次動亂以前都要“準備”在動亂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兒子,你真教扶蘇修煉鬼背了?

白駒本尊

無妻徒刑

一紙銀

商業三國

赤虎

開局白門樓救下呂布

沉睡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