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 沮授夜奔,商業三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著他們在這個話題上爭論不休,我迅速打斷他們,悠然的插話說:“備在涿縣樓桑村居住,在我家門前,有一棵大桑樹,不知栽於何年何代,也不知何人所栽。想當初,先人種下此樹時,此樹還乘不得蔭涼。悠悠歲月過去,小樹長成了參天大樹。炎炎夏日,村民們可以聚集在樹下乘涼。每當此時,我常想,先人種此樹時,未曾想及後人是否因此緬懷前人的功績。”
說完這句話,我環顧四周,眾人問聽此言,都露出茫然的神情,不知道德與我家門前大桑樹有何關係。
我接著說下去:“用道德戒律來教化蒼生,是千秋萬代的大事。人豈能無德,無德之人與禽獸何異。但要想讓一個人自覺自願的以道德戒律作為人生準則,我看至少需要用三代人的時間來教化。值此亂世來臨之際,我們豈能因為看不到道德教化的結果就放棄不做,我們豈能因自己乘不上蔭涼就不種下那棵小樹。”
目視著沮授田豐,我堅定的說:“幼安本意,就是想為後人種下這棵小樹,讓後人千秋萬代得享其蔭,至於現在講求道德教化是否合乎時宜,甚至我們能否看到我們種下的樹結出的果實,都不在我們的考慮之中。”
我站起身,揮舞著拳頭說:“幼安之意,是想廣尋四方誌士,徵求各位意見,建立一套道德體系,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播下這顆種子,讓我們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具體的行為準則,讓它像亙古不變的日月星辰一樣,流傳百世千代。諸位都是各方大賢,這種事情諸位不做,誰來做?”
聽聞此話,在坐各位立即興奮起來,是啊,流傳百世千代啊,文人好名,這樣名傳千古的事情豈能放過,於是他們紛紛上前提出各種建議。
管寧則在我身旁,目光閃亮的說:“知我者,主公也”。
我暗暗想:藉著這本書,我大可施加自己的影響,將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生永遠”的觀念灌輸給公眾。讓人們知道,凡事成三,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以此來確立三權分立的思想基礎。
可惜的是,道家的後來者在“一生二”上就止步了,由此衍生出的陰陽學說大盛其勢,陰陽學說不可否認的是他是一部劃時代的思想巨著,但它也派生出限制人們思維的二極思維觀念。
對於二極思維觀念來說,什麼事非對即錯。這也與孔子所言‘二必其一’有很大關係。在他們眼中,世界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其中不存在第三狀態。但事實上,第三狀態反而是大多數人的狀態,大多數老百姓不是惡人,當然也成不了聖人。
我要讓他們知道,在對錯之間還存在一種狀態,那就是平常態。那就是即不危害社會,也不損害公眾的平常狀態。公眾,有權以這種平常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二極思維觀念形成的二元論顯然也是抵制懺悔意識的,因為聖人認為自己絕對的善而自認為他不需要懺悔,即使“闖了禍”,也是“好心辦壞事”。
同時,它完全否定“惡人”得救的可能性,他們認為對“惡人”只能“專政”。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在扞衛信念、堅持原則。但是,對於這些原則,別人可能完全不以為意。結果,思想上的爭鬥上升為殘酷的屠殺,為了扞衛自認為正確的思想舉起了刀。
我想,我們的道德規範應該是告訴人們什麼是好的行為,什麼是壞的行為。讓人們在具體行動中趨善避惡,但不應該依此作為約束個人的最終標準。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必須遵守的是法律。只要遵紀守法,就是好的德性,此人也就是平常人一個。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聖人和道德大家。要容許別人只為自己活著——這不是道德犯罪,而是每個人生存的基本要求,它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三狀態生存”。
我認為,只要百姓不觸犯法律,對社會、對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