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章 群雄割據第二十五章 說服,商業三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四章群雄割據第二十五節說服
劉備垂頭,注視著張昭——說服天下士子,就從張昭開始。
“昔日,秦始皇平定六國,發十萬農夫修長城,建阿房宮,鞭打之、虐待之、屠殺之、何嘗因為農夫的辛勞支付過半分錢?農夫勞動無所收穫,再荒蕪了田地,因此無法養活自己以及家人,民怎能不以為苦?
高祖得漢中,約法三章,寬刑減稅,官府無錢養活官吏,官吏對治下的百姓無法管理,百姓無人牧守,豪強則乘勢而起,乃至於今日。
泰山新歸時,恰好錯過了農時,百姓無糧度日。我若讓青州百姓接濟泰山,青州百姓百姓何堪,他們為何要為我接濟外鄉人。長此下去,百姓必然反對我佔領新地,因為每佔新地就意味著他們必須養活新人。
青州民富,泰山貧瘠,若任由其繼續下去,青州越富,泰山越窮。兩地如何能體現一個統治?兩地之民如何能融合到一起,親如家人?
我初到泰山,就大興土木,建城修路疏導河流,這些工程正好吸納大批閒散流民。不同於秦始皇的是,我給做工的人發薪水。百姓透過做工,有了錢就可以買糧食,賣生活必需品,養活自己以及家人,新地的人心就安定了。
不同於漢高祖的是,我給他們發完薪水後,還要徵稅,要讓他們即能感覺到青州官府的統治權,又對青州有歸屬感。交了稅,他們就可以尋求官府的保護。有了稅收,官府就可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可以在政權建立之初,就立好規矩,訂好律法,穩定秩序,在壞苗頭還未出現時,把它抑制住。
百姓初到這種統治下,就感覺到豐衣足食,感覺到只要勞動就有所獲,感覺到青州的規矩好過過去的規矩,就會在今後自覺地維護這規矩。由此,統治權就牢靠了。
至於青州的百姓呢?擴大了新領地,也就擴大了市場,整修了道路,就讓商路暢通。有了城堡,在新領地上,百姓就可以安心種地、從商、掙錢。錢多了,就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也會購買更多的商品。同時,稅收也上去了,官府也就有餘錢作更多的事,比如:把當初大興土木欠下的債還了。
為什麼說還債呢?由於有了未來預期的這些好處,新領地的官吏就可以用今後幾年的稅收作為抵押,向商人借貸,在領地裡大興土木。但由於經費出自商人,政府就必須委派(承包)給商人管理施工,商人幹了這些工程,可以讓自己的部分產品銷售出去(比如:築路建城裝置和水泥),就會願意墊資,大興土木。
由於這些土木工程屬於公共設施,所以政府必須歸還商人的墊資,等貧窮地區的稅收上去了,墊資的商人再收回貸款以及利息。這樣一來,富裕地方的錢財、糧食,就會自發地向貧窮地區流動,並帶動貧窮地區發展。最後達到同富的境界,並自覺自願地融為一體。
所以說,只要把徵調來大興土木的百姓,當作僱工看待,當作人而不是當奴隸,付給他們合理的勞動報酬,那麼大興土木,正是休生養息之道。
當然,這其中的道理還很繁瑣,一句兩句講不清楚,今後我再慢慢給二位介紹。”
張昭、魯肅費力地思索半晌,搞不懂其中的道理,只明白了一點:大興土木,當地百姓獲得了收益,因此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
張昭、魯肅齊齊拱手:“主公,這種治理之道,我等聞所未聞,若主公今後有暇,我等願意詳細瞭解。”
稍候,徐庶、關羽、張遼、陳到、典韋奉招而來,劉備與徐庶略略談及了魯肅的分析,徐庶一拍大腿,讚賞道:“此乃高見也,我們就以黃河為北部防禦線,西面,以泰山郡為戰略緩衝帶,南面,琅邪郡為戰略緩衝帶。如此,青州雖處於四戰之地,卻穩如泰山。誰想偷偷進入,豈能不驚動我們?一旦給予青州全民動員的時間,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