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卷帝國東第八十八章 同文館,明血,老茅,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巨大利益,自然又有一番熱議。

相對於數千萬兩的稅收,王福更關心的是上千萬冊從歐洲帶回來的書籍,這批書籍剛到上海,王福馬上下旨,用火車將書籍運到南京,分三處存放。

“恭喜皇上,有了這批書籍,歐羅巴虛實盡在大明掌握之中。”新上任才一年的首輔樊躍向王福賀道。

“呵呵。”王福輕鬆的笑了起來,事實上,有了這批書籍並不只是掌握歐洲虛實那麼簡單,兩個文明的碰撞,無論對於那一方來說都有極大的好處,如果大明的學者能將其中的營養吸收,華夏的文明將沒有短板,大明才能將目前的優勢長久保持下去。

“這麼多書籍是買回來了,可若是沒有翻譯,等於毫無用處,朕想成立一個同文館,專門負責將這些書籍翻譯成漢語,不知愛卿可有什麼人選推薦。”

“同文館,皇上取的好名字。”樊躍想了片刻,道:“不知皇上以為顧繼坤如何?”

“顧繼坤?”王福遲疑了一下,顧繼坤即大名鼎鼎的顧炎武,對於這個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王福其實還很欣賞,只是他東林黨人的身份,和其書籍中提出限制君權的思想,讓其沒有重用。

即使王福極力打壓東林黨,也不得不承認東林黨確實人才濟濟,眼下被土林視為領袖的三人: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都是出自東林,這三人箸書立說,對於君權的至高無上都作出了抨擊。若王福還是普通人,恐怕也會為他們的膽識學說喝彩,只是王福身為帝王,對於三人雖然沒有抓捕,將他們的書籍列為**,卻絕不會喜歡。

這次從歐洲運回來的書籍中,其中肯定有不少反對君權,或對君許可權制的書籍,如果讓顧炎武主持同文館,接觸到這些西方書籍後,恐怕更堅銳的觀點都會提出來。

只是轉念一想,大明的發展,不可能一直任由君權至高無上,至少自己在位時,沒有人能動搖自己的君權,又何必怕顧炎武提出更堅銳的觀點。何況與其讓別人提先出,不如掌控在自己手中。

“既然愛卿認為顧炎武能勝任,就選他吧,不過,從歐羅巴運過來的書籍沒有挑選,包羅永珍,要短時間把全部書籍翻譯成漢文不太現實,朕看可以先限制翻譯的書目,從基礎學科開始,以補大明在基礎學科方面不足,其它天文地理、小說戲劇、哲學等,以後再翻譯不遲。”

“是,臣明白了。”樊躍應道。

對西方書籍進行翻譯,王福並不是首創,早在萬曆三十五年,西曆1607年,徐光啟和利馬竇就合作翻譯了《測量法義》一書,後來一發不可收拾,徐光啟、熊三撥、李之藻、傅泛際、王豐肅等人展開了對西洋書籍的大規模翻譯活動,或獨立,或與人合作,數十年時間,分別有《表度說》、《泰西水法》、《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寰有詮》……等七千餘冊書籍被翻譯成漢語,可謂規模宏大。

只是翻譯這些書籍的徐光啟、李之藻等人雖然都是官員身份,他們在朝中權利卻不大,自然也成不了主流,這些翻譯過來的大多數書籍都只有小規模刊印,對於當時計程車子來說影響不大。

直到弘光七年,朝廷大興教育後,一些基礎知識採用了《幾何原本》、《地球表周與其直徑的關係》等書籍的內容,這些翻譯的書籍才開始得到了較多關注。

如今大明要翻譯的書籍不是數百,數千,而是數萬、數十萬,同文館自然也不能小打小鬧,任命顧炎武作為同文館館文之後,朝廷開始下旨招募翻譯人員,首批即招募了二百餘人,這些人當中,除了大部份是大明士子外,還有五十多人卻是歐洲人,其中包括畢方濟、瞿紗微、南懷仁等人。

此時艦隊歸來的熱潮尚沒有散去,藉著同文館對歐洲書籍大規模翻譯的東風,報紙也選出了一些正在翻譯的書籍進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