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下)(1),重生之宋武大帝,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雋非常清楚他們的感受,心想不要說文天祥他們這個落後上千年的人,就是他這個現代人聽到老友告訴他超級雜交稻在實驗田裡的畝產量突破1200公斤時還不是差點跳起來了。要是他不是來自現代社會,而是土生土長的宋代人,乍聽之下肯定是頭腦發熱,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叫“當機”了。
“李畢胡,你進來。”李雋衝外面喊道,一箇中年人身穿朝服走了進來,就要行禮,李雋搖手道:“免了吧。這位是司農監的李畢胡,很喜歡研究農業技術,頭腦不錯,思路新穎,我把有關雜交稻的知識教給他了。宜中,你去廣州帶上李畢胡和他的助手,到海南島去,派人給他,開出實驗田,培養新品種水稻。這是大宋第一塊雜交稻試驗田,就叫大宋南江農場。”
李雋和中國“雜交稻之父”是至交好友,對中國雜交稻研究的歷程非常清楚,袁教授最初提出雜交稻理論,需要雄蕊不育的水稻植株。為了尋找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植株,袁教授歷時六年一朵花一朵花去排查,始終沒有找到。最後來到海南島,他的助手李必湖終於在南江農場一條山溝裡找到這枚植株,取名叫“野敗”。
野敗的發現在雜交稻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突破了無法培養雜交稻品種的瓶頸,才把袁教授提出的理論變成了現實。
李雋非常清楚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他根本無法進行實驗室的研究,好在他得到袁教授的言傳身教,對雜交稻的方方面面都熟稔於胸,知道結果,不用再重走袁教授走過的路,只要做好田間管理,培養好種子就行了。至於基因研究這些複雜的試驗,還是讓袁教授去傷腦筋吧。要不然,他的精力過旺,老是跳踢踏舞。
(按:我們都知道番茄好吃,誰又能想象第一個吃番茄的人是懷著必死的決心去嘗試的。要是我們現代人再學第一個人那樣懷著必死的決心去吃番茄,肯定會給人當成神經錯亂,原因在於人們都知道番茄可以食用這一結果。李雋敢於在南宋推行雜交稻是因為他知道雜交稻的研究結果,不必再走袁教授曾經走過的路。)
李雋也清楚,由於時代的差距,技術水平的距離太大,要想把畝產量提高到現代產量估計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不是太差,取得比現有品種高得多的畝產量還是大有希望。
李雋嚴肅地道:“雜交稻一事,事關重大,一定要儘快進行。”
陳宜中和李畢胡齊道:“臣遵旨。”
李雋望著遠方,怔怔地出神,思緒已經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親身經歷的朝鮮戰爭。志願軍的後勤本就很脆弱,再給美國飛機地毯式轟炸,無異於雪上加霜,給養很難運到前線。志願軍戰士就靠炒麵充飢,一把炒麵一口雪。就是這樣,炒麵還沒有多餘的,還是定量的,志願軍戰士餓了就只有吃雪塊。朝鮮半島的天氣比中國寒冷,大冬天的,志願軍戰士還身穿單衣,本就處在飢寒交迫中,雪塊下肚融化,吸收了內臟的熱量,體溫驟降,死於凍餓的不在少數。據李雋的記憶,因凍餓而死在他懷裡的戰友不下二十個之多。
這是鐵的教訓,使李雋得出一個結論:一支優秀的軍隊不僅僅要有精良的裝備、良好的訓練、頑強的戰鬥意志、嚴明的紀律、處於領先地位的戰略戰術,還要有充足的後勤保障,一日三餐不缺,吃飽了才有力氣打仗。
“一定要解決吃飯穿衣問題,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李雋暗暗下定決心,道:“不僅水稻可以透過雜交獲得優良品種,就是豬馬牛羊都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得到優良品種,生長週期縮短。鑑於目前局勢緊張,我決定還是在廣州進行培育。這事,宜中切不可掉以輕心,別以為事情太小,不重視。這事的關係極大,你也知道在我朝很多貧窮的地方,有很多人從出生到死去,一輩子吃肉的次數也就那麼幾次,扳著手指頭都數得過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