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無助的張阿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五章,帶著遊戲面板穿越四合院,無助的張阿四,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己一個人想把思路縷清之後,張忠華又拿起了張龍帶來的另一份檔案看了起來。
這份檔案上面是全港島有意轉讓出售的報紙公司,目前港島一共有六家報社準備出售。
不過在這六家報社之中有五家都是員工老闆加起來還不到20人的撲街九流小報紙,平時也就這些八卦和風月,可是他們連八卦新聞和風月都寫不好,竟然都能撲街可見報社爛成什麼樣子!
還有一點就是,這種小報無論是氣質還是底蘊都不符合張忠華自己玉皇集團的身份。
張忠華看向最一家準備出售的報紙名字《華僑日報》?
這個《華僑日報》是什麼?
張忠華努力回想了半天竟然是沒有一點點印象,應該是後來倒了,沒有撐到張忠華穿越前的那會兒。
實際上張忠華不知道的是,《華僑日報》曾經也是十分的強大和輝煌的。
1991年《華僑日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由香樹輝接手,1995年《華僑日報》停刊,那會兒張忠華的前世還沒出生呢,所以他並沒有聽說過《華僑日報》的鼎鼎大名。
《華僑日報》曾經是在港島發行壽命最長報刊,甚至可以追朔到最早的中文報紙《中外新報》。
接著張忠華看起了《華僑日報》詳細資料,這才知道這家報社一點也不簡單,《華僑日報》的前身為由港島華商總會擁有的《港島華商總會報》,而《港島華商總會報》的前身就是港島首份中文日報《中外新報》。
這份歷史底蘊和淵源夠深的,前後加一起都超過百年的歷史,現在沒落了也真是可惜,不過正好可以借張忠華的手讓它浴火重生。
《華僑日報》的前老闆岑維休,在港島地界上也是一個名人非常的牛掰,他曾擔任過港島太平紳士、港島保護兒童會會長、港島報業工會主席、港島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董等,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OBE勳銜和CBE勳銜。
1914年,17歲的岑維休即被薦到英國人主辦的港島《南華早報》當職員。
他在《南華早報》工作10年,不僅積累了辦報經驗,而且產生了辦報的興趣。
1925年,岑維休收購《港島華商總會報》的產權,於同年的6月5日創辦《華僑日報》並出任總經理。
二戰後《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成為當時港島最主要的報紙,隨後受文教界影響《華僑日報》的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後來被《明報》和《***》取代。
1965年,69歲的岑維休把《華僑日報》出售給地產商人劉思琦,而岑維休更多的精力投身於公益事業。
然而《華僑日報》現在的老闆劉思琦在地產行業受挫資金困難,故而要出售盈利能力差的《華僑日報》用以週轉資金,渡過難關。
張忠華看到《華僑日報》這幾年的經歷真的是無語吐槽,二戰後報紙也在東南亞銷量不錯,華僑日報以前在東南亞也都建立了分部。
可惜啊劉思琦一手的好牌,結果打了個稀巴爛,東南亞大部分產業被劉思琦出售,只留下港島一個總部,旗下的員工現在留下的也不到百人。
這麼多年下來,《華僑日報》從一份日銷量曾經超過10萬份的頂級傳媒報紙漸漸沒落,如今也變成了一家二流的小報紙,平均日銷量也就在一萬多份左右。
【鑑於大環境如此,
每天一萬份的銷量收入也就在1500港幣左右,要是再扣除印刷和人工成本一天的利潤也只有五六百港幣的利潤吧。
《華僑日報》對於那些大報屬
於雞肋,別人看不上《華僑日報》,張忠華可是很喜歡的欣喜若狂也不為過,《華僑日報》在張忠華眼中就是一個香餑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