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7章 王驥:邊疆砥柱·國之長城,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出身與仕途:尚德之士,兵科新星

王驥,字尚德,其名號蘊含了對道德與學問並重的追求,恰如其人,一生致力於國家安危,兼備文韜武略。他出生於保定府束鹿縣,這片土地賦予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深厚的學養根基。束鹿縣地處華北平原,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王驥在這裡成長,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立志報效國家。

永樂四年,大明帝國正處於朱棣治下,國力強盛,四海昇平。這一年,年輕的王驥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高中進士,這是對他多年寒窗苦讀的最好回報,也是他步入仕途的起點。科舉制度作為明代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不僅考察應試者的文學素養,更重視其治國理政的潛力,王驥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登第,足見其才智出眾。

初入朝堂,王驥即被任命為兵科給事中,這在當時是一個重要的職務,隸屬於都察院,主要負責監督軍事行政、稽核詔令以及參與軍事策略的討論。該職位不僅要求有深厚的軍事知識和戰略眼光,還需具備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嚴謹的行政管理能力。王驥在此職位上的歷練,為他後來在軍事領域的大展拳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勤勉盡責,屢次提出有見地的軍事建議,逐漸在朝中嶄露頭角。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國家面臨新的挑戰,而王驥以其在兵部的優異表現贏得了皇帝的信任。明宣宗是明代少有的文武兼備的君主,他對軍事有著獨到的見解,王驥的軍事才能與皇帝的戰略意圖不謀而合,因此得到了迅速提拔。經過數年的歷練與功績積累,王驥終於登上了兵部尚書的寶座,這一職位意味著他已成為國家最高軍事決策層的核心成員,直接參與制定和執行明朝的軍事戰略,對內維護社會穩定,對外防禦外敵入侵。

作為兵部尚書,王驥不僅要處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還頻繁地參與到邊疆安全、軍隊建設、軍事外交等重大問題的決策中。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強化軍隊紀律,提升戰鬥力,同時注重邊防建設,為後來多次成功抵禦外侵和穩定邊疆局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邊疆烽火:三徵麓川,開疆拓土

正統年間,麓川地區的思氏土司勢力急劇膨脹,首領思任發野心勃勃,頻繁發動對周邊地區的侵擾,嚴重威脅到了明朝西南邊陲的穩定與安全。面對這一複雜嚴峻的邊疆局勢,明英宗朱祁鎮任命王驥為徵南將軍,全權負責對麓川的軍事行動。王驥臨危受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踏上了三徵麓川的艱難征程。

第一次征討發生在正統六年(1441年)。王驥深知麓川地形複雜、氣候惡劣,加之思氏軍隊熟悉本土作戰,因此在出徵前做了周密的準備,不僅集結了精銳部隊,還聯合了周邊的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形成了聯合作戰的態勢。他親率大軍,穿越山林險阻,與思任發的軍隊展開了激戰,雖然遭遇了頑強抵抗,但憑藉其出色的指揮和士兵們的英勇作戰,最終迫使思任發暫時退卻,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征討緊接著在正統七年(1442年)展開。鑑於首次征討並未徹底解決問題,王驥調整戰略,採取了更為深入和持久的進攻方式,力求徹底根除麓川的威脅。這次征討中,王驥不僅注重軍事打擊,還積極進行政治瓦解,分化思氏內部,削弱其統治基礎。在艱苦卓絕的戰鬥後,思任發被迫逃亡,麓川的勢力得到了初步削弱。

第三次也是決定性的征討發生在正統十三年(1448年)。此時,思任發之子思機發繼承父業,繼續與明朝對抗。王驥再次領命,率領大軍深入麓川腹地,經歷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役。在這次征討中,王驥展現出了非凡的戰略眼光和毅力,不僅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還透過一系列的安撫和治理措施,加強了對麓川地區的控制,為長期的邊疆穩定奠定了基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晉塢

豆豉炒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