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月傲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84章 關東軍的反擊(四),抗日之鐵血使命,滄月傲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
似乎只有活著的勇士或是死了的英雄才值得我們長久地頌唱,在東方民族的眼裡,被俘是士兵最丟臉的事情。日本兵被俘即使歸隊,基本都是被同袍虐/殺。
難道只有死亡才能證明一個士兵的勇氣?
即便這死亡毫無意義?
戰鬥到最後一顆子彈還不算勇敢?
非得用自己的胸膛去浪費敵人的一顆子彈麼?
這種混蛋邏輯象極了程朱理學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在那些道學家看來一個女人要是失貞那只有上吊投井才能彌補她的罪惡,即使這‘罪惡’是別人強加給她的。他們想要的,是女人被辱後做決絕狀,一死百了。
然後他們給立牌坊,行禮如儀,高聲唱頌。
由此我們可以想想甲午海戰中方將領們的結局——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鎮遠號管帶林泰曾自殺,定遠號管帶劉步蟾自殺,致遠號管帶鄧世昌自殺,經遠號管帶林永升戰死,鎮遠號副管帶楊用霖自殺,超勇號管帶黃建勳自殺,揚威號管帶林履中自殺...帝
國海軍的精英一代,甲午之後盡數星隕。
奮力一戰,以死報國,應受萬世的景仰。但他們是否想過,他們一死成空,身後事誰可了之?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甲午之後大清再也找不出幾個上得了檯面的將軍,失去了北洋的守衛,當那群矮小的強盜再次從東方殺來時,等待中國子民的便只剩下刺刀了。
八年抗戰,國共雙方恐怕沒有一個將軍的戰績能象方先覺如此傲人。此等將才,若真的一死求名,那才真是國家民族之不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李鴻章簽定《馬關條約》,世人視為賣**,但在那末世危局之中,誰又敢拍著胸脯說能做得比他好?自認做不到李鴻章那麼不壞,所以在我看來李有功無過。
同理,當方先覺絕境之時,換做是其他人,也未必有人做的比他更好。
況且還有近萬傷兵因而得生,那萬眾傷兵身後又有多少個家庭得以不必承受痛失親人的悲傷,與之相較,一介虛名,孰輕?孰重?
當然了,方先覺投降是事實,所以從衡陽會戰結束到現在,重慶方面都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也可以理解。
衡陽之戰日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卻被中國軍隊足足牽制了47天,而此時日軍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的敗像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入夏以來,日軍在太平洋、在南亞戰場,因遭到美軍、澳軍、英印軍、我國在緬甸遠征軍的打擊,相繼失利,而連連從中國的關內、關外戰場,抽調部隊至上述地區,以圖挽回頹勢。
此時的日軍士氣十分低落,其士兵和軍官都已知道,日本已無戰勝的希望,而且大禍不久即將臨頭。
而新編組的國民黨部隊,已訓練數年,在前方的部隊亦輪流調至後方整訓,輕武器步槍、輕重機槍並不缺乏,炮兵,以迫擊炮為主已形成火力骨幹,空軍力量已超過了日軍。
但此時的國軍,有相當數量的部隊缺乏整體觀念和頑強的戰鬥意志。1944年的許昌之戰、洛陽之戰、長沙之戰、衡陽之戰以及後來的桂林之戰,守城部隊都執行了堅守的防禦任務,然而外圍的部隊幾乎都未完成預定的阻止敵人和增援的任務,他們有的儲存實力、隨意撤退、見死不救、置堅守部隊於不顧,而被敵各個殲滅。
以致固守許昌的呂公良新編29師、堅守洛陽的武庭麟第15軍、保衛衡陽的方先覺第10軍,與後來防守桂林的賀維珍第31軍,都由固守而形成孤立無援,最後只得靠自己所剩的力量組織突圍或力竭而被殲。
所以衡陽之戰出現這樣局面,預料之中卻又教訓頗多。
比如第九戰區一直未能打退敵在湘江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