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月傲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79章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抗日之鐵血使命,滄月傲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了防守。

首先,我們簡單回顧下《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馬上叛漢附魏;第二次時,什麼城池也沒打下來就回去了;第三次,雙方一陣亂打,各自回家;第四次,劉禪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諸葛亮只能班師回朝,不過還是殺了魏國名將張合;第五次,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總的來看,諸葛亮的北伐中原不僅沒有幫助蜀國擴大多少國土和人口。反而因為頻繁出兵,徵集糧草,戰爭損耗等原因,導致六出祁山成為了一場“只賠不賺的買賣”。

以諸葛亮中國智聖的稱號,難道真的看不清楚的其中的道理嗎,顯然不是。

但是,諸葛亮依舊我行我素的堅持了下來,甚至於連自己的性命都葬送在了五丈原北伐的路上,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翻開三國時期的地圖,就國土範圍來說,蜀國可以說是最小的。

當然,國土小一點也就算了,但是考慮到蜀國主要是如今的四川地區,山地多,平原自然沒有魏國和吳國那麼多。在古代這個農業經濟為主的階段,沒有肥沃的平原,不僅造成經濟實力的羸弱,也會導致人口和生產力的下降。

根據史料的總結歸納:蜀、吳、魏的人口分別約為:94萬、52萬、443萬;軍隊分別約為:8萬、20萬、50萬。

也就是說,不管是人口規模還是軍隊數量,蜀國都是最弱小的。

但是,很明顯的是,諸葛亮是不允許蜀國一直弱小的,這樣他也對不起劉備的白帝城託孤之情。

於是,他需要用戰爭來搶奪土地和人口。由於聯吳抗魏的總體方針不能破壞,南邊和西邊不僅土地荒涼,而且也沒有什麼人口。所以,他只能向著北邊的魏國進軍。

除了搶奪人口和土地,也有可能是女人和金銀外。諸葛亮作為難得的軍事天才,是希望透過六出祁山來完成蜀國對魏國的攻勢防禦。

由於整體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蜀國之於強大的魏國都應該處於防禦的態勢。但是,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採用保守的防禦的話,由於當時的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的人口和經濟只會得到越來越快的增長。等到魏國吃飽喝足的時候,蜀國就只能坐以待斃。

為此,秉承著“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觀點,諸葛亮不僅自己六出祁山讓魏國軍隊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準備進攻蜀國,而且還在死後讓姜維繼續堅持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從而實現延長蜀國生存時間的目的。

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只是偏安在川蜀一個地區,魏國只需要集合好軍隊,一步一個腳印就能推進到成都。但是,正因為諸葛亮的頻繁進攻,魏國軍隊一直被牽著鼻子走,所以在沒有覓得攻打蜀國的良好機會。

最後,不管是六出祁山還是九伐中原,表面上來看確實沒有取得多大的功績。但是在實質上,二者都是在用進攻來延續蜀國的生命。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諸葛亮很清楚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他也明白魏國和蜀國在整體實力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如果採用保守的防禦的話,由於當時的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的人口和經濟只會得到越來越快的增長。

等到魏國吃飽喝足的時候,蜀國就只能坐以待斃。

為此,秉承著“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觀點,諸葛亮不僅自己六出祁山讓魏國軍隊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準備進攻蜀國,而且還在死後讓姜維繼續堅持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從而實現延長蜀國生存時間的目的。

曹魏一看蜀國竟然還有心思和能力北伐,不得了啊,這個刺頭比自己想象的還要牛逼,暫時還是不要招惹這傢伙為好。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進擊的大明鐵騎

省墨

幹宋

任鳥飛

我生活在初唐

江中小蝦米